消渴脱疽(糖尿病性坏疽)Diabefic gangrene
糖尿病性坏疽(消渴脱疽)是糖尿病最常见的慢性并发症之一,是糖尿病患者致残的主要原因,对人类健康危害极大。中医学虽无糖尿病肢体血管病变之名称,但对其症状及愈后的描述与现代医学已较为接近,《外科正宗》中曰:“未疮先渴,喜冷无度,昏睡舌干,小便频数……,已成为疮形枯瘪,肉黑皮焦,痛如九割,毒传足趾者。”实为今日之糖尿病坏疽。
30例消渴脱疽治疗前后的微循环变化和临床疗效观察
消渴脱疽(糖尿病坏疽)属临床疑难病,是由于肢体缺血而发生坏疽。我们通过临床实践,找到了较好的治疗方法。现将30例患者的临床疗效观察和治疗前后的微循环变化报告于下。
临床资料
30例患者中,男18例,女12例。年龄最小27岁,最大85岁,平均58.3岁。病程最短30天,最长7年,平均1年零4个月。住院7例,门诊23例。Ⅰ期(局部缺血期)2例:患肢发凉、麻木、疼痛、腓肠肌痉挛不舒,出现间歇性跛行,伴见烦渴多饮、多食、多尿、化验尿糖(+)~(++)之间,空腹血糖8.33mmoⅡ/L以上。Ⅱ期(营养障碍期)2例:患肢畏寒怕冷、麻木发凉,皮肤枯槁,疼痛入夜加剧,皮色苍白无华,形体消瘦,面容憔悴,疲乏无力,多饮、多食、多尿,尿糖(++)~(+++)以上,空腹血糖8.83mmoⅠ/L以上。Ⅲ期(坏死期)26例:患肢(趾)溃破,逐渐向上蔓延,皮肤枯槁,肌肤甲错,皮色暗红或青紫,剧烈疼痛,有部分患者虽坏疽严重但不疼痛,患肢冰冷或有烧灼感,形瘦神疲,面容憔悴,多饮、多食、多尿,尿糖在(++)~(+++)以上,空腹血糖11.1mmoⅠ/L以上。
治疗方法
根据临床观察,本病舌质多红、少苔、脉细数或大,多属阴虚热盛,正虚血瘀。治宜养阴清热,益气化瘀。处方:生地、山茱萸、山药、丹皮、茯苓、泽泻、知母、黄柏、薏苡仁、苍术、银花、玄参、当归、黄芪等。加减:渴甚者加麦门冬、石膏、生地、玄参加量;善饥者加人参;心烦失眠者加炒枣仁,知母加量;湿性坏疽加蒲公英、连翘、重用银花、玄参,舌黄腻,脉沉数者黄柏、薏苡仁加量;干性坏死加水蛭、桃仁、红花。
上药兑水1000ml,煎15分钟过滤,再加水500ml,前15分钟过滤,三煎加水500ml,煎20分钟过滤。3煎兑于一起,混匀,分3次口服,每日1剂。
创面处理:采取使创面由湿转干,分界线清楚,坏死组织分离,进而伤口愈合的步骤。对大创面采用“蚕食”疗法。对于湿性坏疽,选用三黄酊湿敷创面。脓多者向脓腔内注射碘酒及用高渗溶液和脱水剂,促进创面由湿转干,待坏死组织局限,分界线清楚后,可用0.5%硝酸银溶液湿敷,分离坏死组织和行手术分离切除术。创面新鲜并有新的肉芽组织生长时,可用玉红膏或九一丹等药物促进创面愈合。
来诊时大多数患者长期服用D860,部分患者注射胰岛素,我们在治疗中视其情况,待尿糖、血糖控制后逐步减少用量。部分患者由于感染严重,短期内选用抗生素。治疗期间控制饮食,及时进行糖定性及尿酮检查。
治疗结果
临床治愈(临床主要症状消失,创面完全愈合,患肢侧枝循环建立,血液循环无明显障碍,多饮、多食、多尿症状控制,尿糖检查阴性或(+),空腹血糖在8.32mmoⅠ/L以下,能进行一般工作或恢复原来工作者)13例,其中Ⅰ期2例,Ⅱ期1例,Ⅲ期10例。
显著好转(临床主要症状显著减轻,创面愈合,皮肤颜色和温度明显好转,血液循环仍有轻度障碍,多饮、多食、多尿症状基本控制,尿糖在(+)~(++)之间,空腹血糖8.32mmoⅠ/L以下,能担任轻微工作者)9例,其中Ⅱ期1例,Ⅲ期8例。
好转(临床症状改善,创面缩小,患肢血液循环有所改善,多阴、多食、多尿症状较前好转,尿糖在(+)~(++)之间,空腹血糖11.1 mmoⅠ/L以下,不能从事工作,仍须治疗者)6例,均为Ⅲ期患者。
无效(治疗3个月后症状与体征无改善,创面同前或恶化者)2例,均为Ⅲ期患者。
本文30例,总有效率为93.3%。疗程最短45天,最长330天,平均198.8天。平均服药175剂。
微循环变化情况:参照金氏“人体微循环观察的设备指标及操作常规”进行检查。另以40例健康人为对照组,结果见表。
附表:微循环变化情况
管袢数目(根/ mm) 清晰度(%) 排列(%) 血流速度
组别 例数
总数 正常 清楚 模糊 整齐 紊乱 (μm/s)
9.65 8.15±
对照组 40 39(97.5) 1(2.5) 40(100) 747.86
1.44 1.76
9± 3.9± 250.83±
治疗前 30 27(90)** 3(10)** 4(13.3)* 21(70)*
1.11 1.04 68.44*
9.37± 5.6± 28 2 26 396.93± 治疗后 30 9(30)*
1.38 1.28 (93.3)** (67)** (86.7)* 102.98*
动静脉管袢(μm) 流态(%) 血色(%) 动静脉口径(μm/根)
组别 例数
动脉 静脉 正常 异常 正常 异常 动脉 静脉
242.75± 295.00± 17.43± 26.00±
对照组 40 40(100) 39(97.5) 1(2.5)
51.64 54.67 6.35 7.69
146.67 182.00± 25 15.33± 29.17±治疗前 30 5(16.7)* 18(60)* 12(40)*
24.68** 34.38** (83.3)* 8.19** 5.39**
195.00± 239.33± 29 19.67± 32.23±
治疗后 30 27(90)* 3(10)* 1(3.3)
42.97** 44.33** (97,7)** 44.9* 5.68*
注:治疗前与对照组相比、治疗后与治疗前相比*P〈0.01,**P〈0.05。
通过微循环观察发现:清渴脱疽患者外周围血管明显减少,长度短,动、静脉口径小,清晰度差,排列紊乱,血液流态和血色异常者多。治疗后,微血管增加,代偿了外周血管的血液供应。虽然动脉搏动恢复较差,但自觉症状明显改善。又服药后扩张了外周血管。微循环灌流好转.使管袢清晰度有明显改善.紊乱的排列亦相继好转.血色反映了血液含氧的饱和度.对照组血色鲜红,患者组治疗前大多为深红或暗红色,服药后变为淡红或鲜红,说明供氧情况有所改善。治疗后血流速度也明显加快。本组患者由于微血管收缩,管袢较正常人短,服药后外周血管扩张,动、静脉痉挛缓解。由于小静脉口径较小动脉大,所以能代偿小动脉的回流。服药后微小动脉供血改善,说明中药对微小动脉口径有扩张作用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