中医辨证治疗34例脱疽临床疗效观察
脱疽是中医病名,由于发病迅速,病情严重,常导致不良后果。自1979年以来,我们运用中医药辨证治疗,收到较好疗效,现将现代医学诊断为动脉栓塞,动脉硬化闭塞症的患者34例小结如下。
1.病例分析
34例中男29例,女5例。发病年龄45--60岁7例,61--70岁7例,61--70岁15例,70岁以上6例。平均年龄62.1岁。病程1--5天5例,6--20天11例,21--50天5例,50天以上13例,平均病程47.4天,发病诱因属寒冷刺激诱发者4例,心血管疾病诱发者11例,糖尿病诱发者7例,原因不明者12例,有吸烟嗜号者24例,占〔70.6%〕。
本组病例多为在外院用过不同治疗方法未见效后复发者。
临床具有突发性疼痛,肢体苍白或发绀、厥冷、跛行、感觉障碍、动脉搏动减弱或消失,疮面溃破坏死等典型症状。就诊时全部病例均有单侧或双侧肢体动脉搏动消失体征,以足背动脉〔41例侧〕和胫后动脉〔40例侧〕搏动消失为最多,其余以此为腘动脉〔26例侧〕,挠动脉〔13例侧〕,尺动脉〔10例侧〕,肱动脉〔7例侧〕等,肢体坏死23例,坏死部位在趾〔指〕端者7例,足背9例,踝关节以下4例,膝关节以下3例,就诊时双侧已高位截肢者1例。
2. 治疗方法
2.1 辨证分型与治疗
2.1.1 阳虚血瘀型:症见患肢突发疼痛,扪之冰冷,痛时内觉发凉,夜晚加重,患肢苍白,瘀斑兼见,肌肉萎缩,肢体坏死,伤口白腐,脓液清稀,舌质多紫,无苔或苔白多津。治宜温经散寒,益气化瘀,药用炮附子、白芍、潞党参、甘草、丹参、红花、水蛭、虻虫、当归、黄芪、病在上肢加桂枝,病在下肢加牛膝。
2.1.2 热毒型:症见昼夜剧痛,如汤泼火燃,伤口溃腐,异臭难闻,心烦口渴,大便干燥,小便短赤,舌质红,苔黄燥或厚腻少津,脉多滑数或细数,实验室检查血白细胞多高,治以清热解毒,益气养阴。药用银花、蒲公英、玄参、生地、花粉、麦冬、大黄、当归、甘草、石斛、黄柏。
2.1.3 阴阳俱虚型:患病日久,气血耗伤,面黄少华,汗出乏力,气短、心悸、伤口白腐,肉色不鲜,久不能敛,患肢发凉,舌瘦苔少,脉沉细无力,治宜益气温阳,补阴活络。药用:炮附子、五味子、麦冬、甘草、丹参、红花、黄芪、当归、白芍、潞党参、玄参。
2.2 创面处理
对干性坏疽可用三黄酊清洗创面,用消毒纱布包扎,若创面红肿多脓者,以三黄酊或0.1%雷弗奴尔溶液湿敷创面;坏死组织多时外敷紫草膏或九一丹。肉芽组织比较新鲜,脓液少时用玉红膏 纱布外敷,待坏死组织分界线清楚后可作分离切除术。
3.病案举例
3.1 心悸脱疽:〔相当于西医的栓塞性坏疽〕Embolic gangrene
本组共1例,既往多有风湿性心脏病,二尖瓣狭窄,心房纤颤和心肌梗死等病史。病由卫阳不固、寒湿内侵,导致心阳不足,气血运行无力,瘀阴血脉而得,此病变多见大动脉血管,发病急,进展快,病情重,治当及时,法以温阳和瘀为主。
李××,男,55岁,于1981年4月8日入院治疗。主诉两下肢发凉疼痛20日,双踝关节以下皮肤紫绀已一周。20日前突发足背剧烈疼痛,活动受限,曾被某医院诊断为“动脉栓塞”,输低分子右旋糖酐及服中药无效。既往有陈旧性前壁心肌梗塞已4年,心绞痛频繁发作。1980年曾患深静脉血栓形成,在本院治愈。诊见形体肥胖,面色黧黑,双下肢肿胀发凉,麻木剧痛,双足踝关节以下呈紫黑色,抱膝而坐,夜难入眠,精神极度疲惫,心悸气短,左胸剧烈疼痛,每10分钟发作一次,含亚硝甘油片能缓解,疼时胸闷,汗出,双下肢足背、胫后、腘动脉均消失,皮肤枯槁,汗毛脱落,趾甲增厚,舌淡苍白,脉促〔108次/min)。五动一止。查白细胞计数7.6×109/L,嗜中性粒细胞0.72,淋巴细胞0.23,单核细胞0.03,嗜酸性粒细胞0.02,血红蛋白125g/L,红细胞计数4.7×1012/L,血小板计数92×109/L,血沉4mm/60min,血胆固醇5.17mmol/L。心电图检查提示:陈旧性前壁心肌梗死。证属寒凝脉络,瘀阻不通,治宜温阳益气,活血通络。茯苓、白芍、丹参、条参各30克,白术、赤芍、苏木各15克,炮附片、红花、甘草各10克,双足用三黄酊外敷,消毒干纱布包扎以防溃破。
服上方10剂,疼痛减轻,心绞痛发作次数减少,夜能安睡3--5个小时,上方加蜈蚣3条,水蛭15克。服20剂后肢转温,静止痛消失,双足脱去一层黑痂,4月25日起每天加输低分子右旋糖酐500ml共10天。上方加减共服48剂,双足黑色渐退,心悸气短减轻,心绞痛已止。复查除心电图外,血常规、血沉、血小板化验均在正常范围,下肢动脉搏动虽仍消失,但肢体转温,肤色已转红润。
蔡××,男,61岁,于1984年12月1日入院。
主诉:左足小趾干黑坏死2月,继发前半足溃破发黑坏死,剧烈疼痛7天。
两月前,突觉左足小趾肿胀剧痛,色呈青紫,经某院误诊为疔毒治疗,经手术切开引流后,伤口腐烂延开,伤口逐渐向四周蔓延,足踝至趾端水肿,按之凹陷,先后交替使用抗菌素及内服清热解毒之剂无效。一周前左足背部突发紫红,除拇趾外,余趾相继坏死,趾端皱缩变细,色呈黧黑,该院动员截肢,患者不愿而介绍到我院治疗。
既往史:1951年右下肢受伤,现右下肢残废,有心脏病史已5年。
诊见:形体消瘦,精神疲惫,口舌干燥,渴而不欲饮,心烦躁扰,表情痛苦,胸闷气短,左下肢足背、胫后、腘动脉搏动均消失,坏死趾端与足背部组织分离,渗出稠黄色腥臭脓性分泌物,剧烈疼痛,内觉发热,舌质红、苔垢厚少津,脉象弦滑,脉膊106次/min。查血白细胞计数18.8×109/L,血红蛋白110g/L,嗜中性粒细胞0.82,淋巴细胞0.17,单核细胞0.01,血沉15mm/60min,血小板计数98×109/L。心电图检查:左束支传导阻滞,甲皱微循环摄像检查,管袢轮廓模糊,排列紊乱不规则,管袢数目10根,正常管袢3根,异形管袢呈扭绞及膨大乳头状,动脉管袢140μm,静脉管袢180μm,动脉口径20μm,袢顶宽30μm,血色暗红,袢顶血流呈瘀血状,血流速度250μm/s,血流流态呈断线,血管运动计数6次/s。证属湿热内郁,气滞血瘀,治宜清热解毒,益气活瘀,方用清热祛湿法:金银花、蒲公英各90克,生地、花粉、鲜石斛、黄柏、土茯苓各30克,麦门冬、当归、甘草各15克,伤口外用生理盐水及三黄酊冲洗,0.1%雷弗奴尔纱布条湿敷,干净消毒敷料包扎,清洁换药每日一次。
遵服上法10剂,患肢静止疼痛减轻,脓性分泌物减少,足背部分肿消退,坏死组织分界线已清,施行坏死组织切除术。继服上方20剂后,伤口肉芽鲜红,有少量清稀色分泌物,创面明显缩小,静止痛消失,夜晚睡眠良好,纳食增加,精神明显好转,实验室检查,血象在正常范围,共服上方36剂,伤口部分组织已结痂,分泌物已止,口干渴,心烦诸症已瘥,可扶杖下地行走,肉芽组织外用玉红膏。微循环检查,管袢总数10根,正常管袢6根,异形管袢4根,血液流态呈虚线,管袢排列整齐,血色淡红,管袢长度、动脉管袢230μm,静脉管袢260μm,血流速度490μm/s,动脉口径30μm,血管运动计数10次/s,袢顶宽35μm,微血管治疗后同前显著改善。
3.2 消渴脱疽:〔相当于西医的糖尿病性坏疽〕Diabefic gangrene
本组共7例,既往有糖尿病史,血糖尿糖均高于常人,发病年龄较大,多伴有高血压,眼底动脉硬化,高血脂和冠心病等病史。由于素体阴虚,加以情志失调,长期恣食甘肥,日久酿成内热,消谷耗津,发为消渴,病由气阴不足,阴虚热郁,络脉瘀阻而得。起初病变多在小脉络,晚期多侵犯大血管。治宜养阴清热。
程××,男,68岁,1981年2月26日来诊。主诉双侧足趾紫绀疼痛已1月,左足第三趾干性坏死已10天。1980年12月患者感双下肢发凉,麻木疼痛,双足足趾并发紫绀,左侧中趾干性坏死,剧烈疼痛同,先后用血管扩张药物、降血脂和降血糖药物,低分子右旋糖酐,能量合剂以及益气化瘀中药等治疗效果不显。既往有糖尿病9年,尿糖持续在〔+ + ~+ + +〕之间。诊见形体消瘦、表情痛苦、心烦口渴、胸闷心痛,每天发作2--3次,双下肢发凉麻木,剧烈疼痛,足背、胫后动脉均搏动消失,双足并发紫绀,左足中趾干性坏死。舌红、苔薄黄、脉细数。查空腹血糖12.1mmol/L,尿糖〔+ + +〕,心电图检查提示:陈旧性心肌梗塞。血压18.7/13.3KPa。证属阳盛阴虚,气血瘀滞,治宜:益气养阴,活血化瘀。川芎、白芍各20克,桃仁、红花、红参各10克,丹参、赤芍、银花、当归、石斛、玄参各30克,三七参3克,黄芪60克。溃疡创面清洁换药。另用红花60克,当归、乳香、没药、桃仁各15克,黄连30克,煎液外洗。每日一次。
服上方15剂,疼痛减轻,足趾紫绀渐转潮红,左足中趾端坏死好转,尿糖降为〔+ +〕,继服上方30剂,静止痛消失,足趾色转红润,左足中趾坏死脱落,足背、胫后动脉搏动恢复,行走1500米无不适感,一年后随访,疗效巩固,现已恢复工作。
3.3 中风脱疽〔相当于西医的瘀滞性坏疽或静脉性坏疽〕
本组共5例,既往有脑血栓形成,脑溢血或其它脑血管意外病史,多伴有半身偏废。血菀于上或瘀血阻滞经络,日久肝木横溢,脾失健运,痰浊内生,瘀阻血脉,发为坏疽。其病机多为痰热阻血脉,治疗多以清热化湿,益气祛瘀为主。
连××,男,64岁,于1984年11月13日入院。
主诉:右足小趾发凉、坏死、剧烈疼痛已3月余。
1984年7月26日晚,突发右足紫绀,疼痛,活动受限,误诊为外伤,经外科外理后,足趾溃破坏死,伤口剧烈疼痛,后经上级医院诊断为“动脉硬化闭塞症”,曾静脉点滴低分子右旋糖酐,复方丹参注射液及内服中西药物治疗无效。既往有陈旧性前壁心肌梗塞3年,有脑血栓形成病史2年。心绞痛频繁发作,血压经常持续于22.7--/14.7--13.3KPa之间。诊见:形体肥胖,面色潮红,双下肢麻木发凉、剧烈疼痛左足小趾黧黑,呈干性坏死,足趾端皱缩变细,趾甲汗毛脱落,患足扪之发凉,抱足扶膝而坐,痛苦呻吟,夜难入眠,精神极度疲惫,胸闷气短、汗出、纳差、双下肢足背、胫后、腘动脉、右下肢股动脉搏动均已消失,小腿肌肉萎缩,皮肤枯槁不荣,舌质淡,边尖有瘀斑,苔白腻,脉象沉细迟,70次/min,血压18.7/13.3KPa,实验室检查,血白细胞计数11.4×109/L,嗜中性粒细胞0.66,淋巴细胞0.31,单核细胞0.01,嗜酸性粒细胞0.02,血沉8mm/60min,血小板计数102×109/L,心电图提示陈旧性前壁心肌梗塞。甲皱微循环摄橡检查,管袢轮廓模糊,排列紊乱不规则,袢顶宽20μm,血色暗红,血液流态呈断线,血流速度230μm/s,血管运动计数10次/s,管袢总数7根,其中正常管袢2根,异型管袢5根,呈扭曲乳头状,管袢长度,动脉管袢150μm,静脉管袢200μm,动脉口径20μm,静脉口径30μm。证属寒凝脉络,气滞血瘀,治宜温阳益气,活瘀通络。茯苓30克,白术、白芍、丹参、炮附片、当归各15克,黄芪60克,红花、全蝎各10克。伤口外用三黄酊湿敷,消毒干纱布包扎,清洁换药,每日一次。
服上方10剂,患肢温度改善,静止疼痛明显减轻,夜晚能够入眠,精神好转,服上方50剂,静止痛消失,麻木酸困、间歇性跛行已瘥,右足小趾黑色已退,双下肢腘动脉、右下股动脉搏动已恢复,胸闷心悸气短症状消失,心电图检查心肌供血同前改善,实验室检查:血象均在正常范围,甲皱微循环检查:管袢型态轮廓由模糊转为清晰,血管排列由紊乱不规则改变为整齐,管袢数目增多,正常管袢上升为7根,异型管袢减少,管袢长度;动脉管袢200μm,静管袢250μm,动脉口径20μm,静脉口径由30μm扩大为40μm,袢顶宽为50μm,血色由暗红变为淡红,血流速度增至450μm/s,血液流态由断线改变为直线,血管运动计数增为12次/s,治疗后微循环显著改善。临床治愈出院。
王××,男,75岁,1981年12月17日诊治。主诉左半身偏瘫已3年,双下肢紫黑疼痛已三日。3日前突觉双下肢疼痛,肤色紫绀,某医院误诊为血栓闭塞性脉管炎,双足足趾由潮红迅速变为紫黑,该院动员截肢,因患者不愿而介绍到我院诊治。患者于1966年发现心脏左束支传导阻滞,1979年7月突发脑血栓形成,左半身偏瘫。诊见形体消瘦,面色微黄,表情痛苦,心烦口渴,左半身偏瘫,双足足背、胫后动脉均搏动消失,双足足趾呈紫黑色,疼痛剧烈,内觉发热,夜难入眠,左足中趾溃疡坏死,流黑色脓水,舌红无苔,脉弦滑,心率69次/min。血白细胞计数14.7×109/L,嗜中性粒细胞0.81,淋巴细胞0.18,单核细胞0.01,血小板计数156×109/L,血胆固醇5.17mmol/L,血压21.3/12KPa。证属气血瘀阻,湿热内蕴,治宜:益气化瘀,祛湿清热,鲜石斛、水蛭、甘草、黄柏各15克,红参6克,当归、丹参、川牛膝各30克,黄芪60克,银花、玄参各45克,红花10克,外用黄连油纱布外敷。
服上方10剂,两 足足趾由紫黑色变为潮红,原有坏死组织脱落,左足中趾伤口脓水止,疼痛减轻,夜能入眠,继服上方20剂后,静止痛消失,坏死黑块消退,伤口愈合,左半身有力,可扶杖行走,查白细胞计数8.6×109/L,嗜中性粒细胞0.65,淋巴细胞0.33,单核细胞0.02,血小板计数180×109/L,血压18.7/11.5KPa,先后共服药96剂,临床治愈。
3.4 老年脱疽〔相当于西医的动脉硬化性坏疽〕Arferioscjerotic gangrenc
本组11例既往有“动脉硬化”病史,血压多偏高或偏低,年龄都在60岁以上。疮面坏死较心悸脱疽慢,常多异臭难闻,血白细胞和血沉较高。此病多由情志不舒气血虚少,瘀阻脉络而成。治宜益气活血,但坏死期仍宜以清热解毒为主。
刘××,女,67岁,1981年4月28日来我院往院治疗。主诉:右足剧痛12天,发黑坏死已7天。二周前发现右足发凉、麻木,在本地用消炎止痛药治疗无效,后发现拇趾起一紫块,行切除手术后,疼痛剧烈,拇趾渐成暗紫色,干性坏死,不能行走,来我院住院治疗。既往有心前区疼痛病史。诊见形体消瘦,面色黧黑,表情痛苦,心烦口渴,大便不畅,剧烈疼痛,彻夜不眠,右下肢足背、胫后、腘、股动脉均搏动消失,右拇趾干性坏死,色呈暗紫,皮肤枯槁,肌肉萎缩,舌红、苔黄腻,脉缓血压16/9.3KPa。查血红蛋白105g/L,血红细胞计数4.3×1012/L,白细胞计数18.1×109/L,嗜中性粒细胞0.84,淋巴细胞0.10,单核细胞0.04,嗜酸性粒细胞0.02,血小板计数240×109/L,血沉116mm/60min,血胆固醇3.47mmol/L,血糖4.78mmol/L。证属湿郁脉络,郁久化热。治宜:清热解毒、化湿益气。银花、玄参各45克,白芍、公英、黄芪、黄柏、薏苡仁各30克,当归15克,苍术、甘草各10克。
服上方2剂,疼痛减轻,余症均有好转,血白细胞计数16.4×109/L。上方继服4剂,静止痛减轻,治疗过程中由于右拇趾伤口化脓,并用抗生素一周,继服中药15剂后,复查血红细胞计数4.8×1012/L,血红蛋白135g/L,血白细胞计数9.8×109/L,嗜中性粒细胞0.72,淋巴细胞0.26,单核细胞0.01,嗜酸性粒细胞0.01,血小板计数220×109/L,血沉18mm/60min。血胆固醇3.88mmol/L,血糖5.67mmol/L,上方共服32剂,静止痛基本消失,右拇趾初为干性坏疽,用三黄酊局部外敷包扎,化脓后予引流,并以紫草膏、九一丹等外敷,肉芽组织鲜红时用玉红膏外敷,出院时溃疡愈合。
4、治疗结果
4.1 治疗标准:
4.1.1 临床治愈:临床主要症状消失,坏死创面组织完全愈合,患肢侧枝循环建立,血液循环无明显障碍,能进行一般工作或恢复原来工作者。
4.1.2 显效:临床主要症状显著减轻,静止痛消失,皮肤颜色和温度 较前明显好转,创面完全愈合,血液循环仍有轻度障碍,能恢复轻工作者。
4.1.3 好转:临床症状减轻或改善,创面较前缩小,患肢血液循环障碍有所改善,不能从事轻度工作,仍需治疗者。
4.1.4 无效:治疗3个月后,症状与体征无改善,创面无好转或有恶化者。
4.2 疗效分析
表1 34例患者治疗结果
疗效 总例数 心悸脱疽例 消渴脱疽例 中风脱疽例 老年脱疽例
〔%〕 〔%〕 〔%〕 〔%〕
临床治愈 17 5〔45.4〕 4〔57.1〕 3〔60.0〕 5〔45.4〕
显效 8 3〔27.3〕 1〔14.3〕 1〔20.0〕 3〔27.3〕
好转 3 0 0 1〔20.0〕 2〔18.2〕
无效 6 3〔27.3〕 2〔28.6〕 0 1〔9.1〕
合计 34 11〔32.4〕 7〔20.6〕 5〔14.7〕 11〔32.4〕
4.2.1 总疗效如表1所示,本组34例,治愈17例〔50%〕;显效8例〔23.5%);好转3例〔8.8%〕;无效6例〔17.6%〕。总有效率为82.3%。疗程:最短32天,最长270天,平均124天。服药剂数:平均118剂。由各不同病因引起的脱疽其疗效无明显差别,本组6例无效中,股动脉搏动消失3例诊为心悸脱疽,由于栓塞部位较高,虽经治疗,侧枝循环不易建立疗效就差。其余3例均系误诊失诊失治病例,虽经治疗,症状仍不能控制。
4.2.2 症状疗效:本组病例主要症状的疗效统计见表2。静止痛的有效率为82.4%;间歇性跛行的有效率为76.5%,症状消失所需服药剂数前者平均为92剂,后者平均为110剂。治疗前23例患肢急性坏死,感染严重,交替运用了抗菌素,6例加用了低分子右旋糖酐。治疗后13例伤口愈合,5例基本愈合,2例伤口较前缩小,3例无效,有效率占86.9%。平均治疗时间为110天,恢复肢体运动搏动的效果较差,治疗前34例均有单侧或双侧肢体的动脉搏动消失体征。治疗后仅6例恢复搏动,胆自觉症状有不同程度改善,这可能与患者治疗后侧枝循环及毛细血管网的建立有关。
表2 34例患 者治疗后主要症状疗效统计
治疗后 静止痛 间歇跛行 皮色改变 麻木感 坏疽
症状变化 例〔%〕 例〔%〕 例〔%〕 例〔%〕 例〔%〕
消失 20〔58.8〕 18〔52.9〕 14〔41.2〕 17〔50.0〕 13〔56.6〕
显著好转 4〔11.8〕 5〔14.7〕 9〔26.5〕 6〔17.6〕 5〔21.7〕
好转 4〔11.8〕 3〔8.8〕 4〔11.7〕 5〔14.7〕 2〔8.7〕
无效 6〔17.6〕 8〔23.5〕 7〔20.6〕 6〔17.6〕 3〔13.1〕
合计 34〔100〕 34〔100〕 34〔100〕 34〔100〕 23〔100〕
《灵枢·痈疽篇》说:“发于足指,名脱痈,其状赤黑,死不治,不赤黑,不死,不衰,急斩之,不则死矣。”说明了此病的严重性,随着血管疾病发病率的增高,血管病坏疽已成为临床常见病之一。
本病是多种血管疾病后期的并发症,患者多高龄正虚,临床表现虚实互见。治疗时宜酌加益气固正之品,以收正气旺盛,气行血行之效。
我们在辨证论治基础上,结合西医原发病变,对本组病例进行分类,使学者有所遵循,治有目的。如本组郑姓患者,双下肢坏疽已截除,两上肢又坏死,西医诊断为糖尿病,脑血栓形成,心肌梗塞,心房纤颤,三级心衰,心绞痛频繁发作,据辨证本例心阳虚为主证,乃从心悸脱疽论治,用回阳救逆合活血化瘀治疗,心悸好转,纤颤解除,上肢坏疽相继好转,实践证明,辨病与辨证相结合可以提高疗效。
对于局部坏死感染的治疗,首先要改善血循,控制感染。发病急剧的坏疽,我们交替应抗生素,待分界线清楚后,切除坏死组织。但切除坏死组织或截肢,并不等于根治。我们曾遇一梁姓患者,下肢坏疽,经治好转后,突发腹部疼痛,剖腹探查,发现肠系膜动脉栓塞,形成大面积坏死。说明早期诊断,及时治疗,作好恢复期的善后调理,是减少病残和病死率的关键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