病案举例
局部缺血期〔Ⅰ期〕阳虚瘀阻型
孙××,男,40岁,干部。于1966年8月16日入院治疗。
主诉:双下肢发凉麻木、变色、疼痛已8年。
现病史:1957年,原因不明自觉走路时腿肚酸痛,间歇性破行,下延至踝部。1962年又因涉水,下肢麻木疼痛,仅能行走数十步,初以“风湿性关节炎”治疗无效。由于右足中趾溃破,剧烈疼痛,经检查确诊为“血栓闭塞性脉管炎”。1964年于某医院作双侧腰交感神经节切除术,病情有所好转。3个月后,又开始麻木疼痛,服150余剂疗效不佳。由于病情发展,剧烈疼痛,故入院治疗。
1951年在福建右腿被蛇咬伤,全腿肿胀,住院治愈;会饮酒;有17年吸烟史,每天10支以上。
检查:形体消瘦,面色表青黑。舌白、有津,脉沉细无力,双尺动脉均消失。双下肢发凉、麻木。疼痛,间歇性跛行,扪之冰冷。踝关节以下色暗紫,双足背、胫后。腘动脉搏动均消失。趾甲生长缓慢,腿肚肌肉萎缩。两上肢高举苍白,下垂则发紫。
诊断:中医:脱疽;西医:血栓闭塞性脉管炎。
辨证:寒湿内侵,阳气虚衰,气血凝滞,发为脱疽。
治则:温经散寒,和营通络。
首选苓桂术甘汤加当归、川芎无效。改服:党参、白药、黄芪、甘草各30克,草石斛,加赤芍、桂枝、干姜各15克,细辛、通草各9克。继服60剂后,静止疼痛完全消失,间歇跛行减轻,行走1500米以上无任何感觉,趾甲开始生长,下肢有汗出,肌肉明显恢复,色变红润。先后共服药70剂,临床治愈。
按:患病既久,阳气虚衰,寒湿内侵,阻滞经络,形成气滞血淤。治宜温阳通经,补营益气,开始用苓桂术甘汤无效,原因在于忽视了肾阳虚衰这一关键;但改用方剂后仍疗效不显,仅头晕减轻,原因又在于忽视了寒凝脉络这一主要病机。我们遵仲景当归四逆汤、真武汤以通经散寒、温阳破淤,找出了主要矛盾,投方则效如桴鼓。
胡××,男,55岁。于1984年4月30日住院治疗。
主诉:双下肢麻木、跛行已半年。
现病史:1968年因被殴打受伤。1969年冬季受寒冷刺激,诱发左下肢麻木、发凉、疼痛,出现间歇性跛行。在某医院确诊为“血栓闭塞性脉管炎”,服毛冬青、脉通等中西药物治疗无效。后住院治疗8个月病愈出院。1980年在东北工作,受寒冷气候刺激,旧病复发,双下肢麻木、发凉、疼痛,服药无效,再次入我院治疗。
有胃及十二指肠溃疡及颈椎骨质增生病史;无吸烟嗜好。
检查:形体消瘦,面色苍白,表情痛苦,舌质淡、脉沉细迟。心率60次/min。患肢无汗,汗毛脱落,趾甲增厚,生长缓慢,肤色苍白。双下肢足背、胫后动脉搏动消失,右下肢腘动脉微能触及。局部温度检查,室温摄氏26℃,左侧足趾31℃,足背32℃,胫骨中段31℃,右下肢足趾32.5℃,足背33℃,胫骨中段32℃。
诊断:脱疽(血栓闭塞性脉管炎)。
辨证:阳气亏损,寒邪郁于血脉,血气失于温煦。
治则:温阳益气,活淤通络。
处方:白芍30克,白术、炮附片、当归、水蛭各15克,茯苓20克,黄芪60克,红花、党参、甘草各10克。
服15剂后,皮肤苍白色好转,疼痛减轻,但左下肢肿胀,并伴失眠。舌质红、苔黄,脉数。改服益气养阴、清热活淤药30剂后,症状好转。继则出现纳呆、泄泻、舌质淡等症状,仍守真武汤加益气化淤药物。共服75剂,疼痛止,趾甲开始生长,跛行消失,色转红润,舌正脉平。足背、胫后动脉恢复搏动,腘动脉微能触及。皮肤测温计检查:双侧温度基本恢复正常。临床治愈出院。
桂××,男,29岁。于1982年7月2日诊疗。
主诉:双下肢发凉、麻木疼痛已9个月。
现病史:1981年9月,原因不明发现右下肢发凉、麻木、酸胀,小腿痉挛,行走时疼痛。10月左下肢亦感发凉、麻木、跛行疼痛。用活血化淤药物治疗,症状不减。
有10年的吸烟史,每天1包以上。
检查:形体消瘦,面色青黑,表情痛苦。虽盛夏之日,足穿棉靴仍不觉热。舌质淡、苔薄黄,脉弦数。心率96/次min。双下肢发凉、麻木、疼痛、跛行,腿肚酸胀痉挛,色呈尸体样苍白。趾甲不长,汗毛脱落,患肢无汗,遇冷疼痛加重,双下肢肌肉萎缩。双足背、右足胫后动脉均不能触及,左足胫后动脉搏动微弱。
实验室检查:血白细胞计数15.8×10 /L,嗜中性粒细胞0.78 。淋巴细胞0.21, 单核细胞0.01,血红蛋白160g/L ,红细胞计数 4.5×10
/L,血小板计数94×10
/L 。血沉2mm/60min,血压15.4/9.3KPa。
微循环检查:甲皱血管轮廓尚清,排列紊乱。血管管袢6根,其中畸形4根,正常两根,管袢口径短,袢顶宽40μm,血色暗红。血液流态呈虚线,血流速度186μm/s。血管运动计数16次/s。
诊断 :脱疽(血栓闭塞性脉管炎)。
辨证:寒湿郁于脉络,郁久成淤,发为脱疽。
治则:温阳益气,活血兼清郁热。
处方:茯苓、白术、白芍、丹参、当归、板兰根、黄芪各30克,炮附片25克,甘草、红花、白芷、干姜各10克,金银花、玄参各45克。
服药15剂,双下肢疼痛减轻,跛行距离延长。服59剂后,左足背、胫后动脉恢复。上方去干姜,加细辛10克。服129剂后,疼痛完全消失,色转红润,酸困、麻木之感已除,温度升高,趾甲、汗毛开始生长,可连续行走5000米无不适,恢复原来式作,临床治愈。
实验室检查:血细胞计数7.2×10/L,嗜中性粒细胞0.64,淋巴细胞0.31,单核细胞0.02,嗜酸性粒细胞0.03,血红蛋白130g/L,红细胞计数5.2×10
/L,血小板计数94×10
/L,血沉0mm/60min。
微循环检查:甲皱血管袢;轮廓由尚清改变为清晰,排列整齐。血管管袢10根,其中畸形管袢2根,正常管袢8根,袢顶宽30μm,血色淡红。血液流态呈虚线。血流速度467μm/s。血管运动计数12次/s。
按:患者初诊即有舌苔黄、脉数、白细胞计数偏高之象。我们虑其内有热象,准备用清热化湿之剂,但仔细分析全部症状,虚寒之证亦很明显。尤其是盛暑之日,患者足穿棉靴仍不觉热。处方用药时,便遵照“治病求本”之旨,大剂量运用温阳益气药物,同时加入了清热之品,使症状很快得到改善,微循环检查,也有明显的进步。药证相符,故可收效。
小结
血栓闭塞性脉管炎局部缺血期多属祖国医学寒湿痹痛的范畴,盖寒为阴邪,最易伤人阳气,由于严寒涉水,寒湿下受,以致寒凝络脉,血行不畅,阳气不能下达,筋脉阴塞,气血凝滞,故发本病。
该期病人最易误诊,往往易与风湿等其它疾病混肴,这样就延误了治病时机。若早期诊断,及时治疗多能取得较好的效果。
在治疗上宜温经散寒,益气扶正,活瘀通络。血管得以温煦和扩张,可以促进血液循环,而使肢体恢复正常功能,以上各案中均体现了病在上加桂枝,病在下加牛膝的经验,并配合好外用药熏洗,辨证论治,内外结合,配伍处当,血脉通畅,诸症便自能好转。
局部缺血期〔Ⅰ期〕气血瘀滞型
崔××,男,36岁,教师,1982年1月18日诊治。
主诉:右下肢发凉,疼痛已1年。
现病史:1981年7月,原因不明感右足底有针刺疼痛,经某医院检查诊为“气血不和”,治疗后疼痛转至足背,踝关节以下静脉发炎,呈游走性疼痛,1982年2月,右足拇趾疼痛,数日后,拇指下起红色小斑,上级医院诊断为“血栓闭塞性静脉炎”,服中药长达10个月,疼痛有所减轻,但发凉并伴静脉发炎,反复发作。
有20年的吸烟史,每日约4支。
检查:形体消瘦,面色黧黑。舌质红、苔薄白、脉迟。心率60次/min。右足大趾发凉,麻木、疼痛,内觉发热,伴双侧静脉曲张。Homans征试验、Neunof征试验及血压表充气试验均呈阳性。双下肢肿胀,右足扪之冰冷。双下肢发热,右足背、胫后动脉均消失。右足皮肤苍白,右足拇趾尖起一紫红色小斑。血压16/10.6KPa。
微循环检查:甲皱血管管袢轮廓模糊,管袢排列紊乱。管袢总数4根,其中畸形2根,正常2根。管袢口径短,袢顶宽20μm。面色暗红。血流速度105μm/s,血管运动计数8次/s。
诊断:脱疽〔血栓闭塞性脉管炎,伴游走性静脉炎〕。
辨证:脉络瘀阴,气血虚少,郁久化热,发为脱疽。治则:活血通络,清热解毒,健脾燥湿。
处方:苍术、黄柏、蒲公英、水蛭各15克,薏苡仁、玄参、白芍、丹参各30克,当归20克,红花、甘草各10克,金银花45克。
服25剂后,色泽好转,温度上升,右胫后动脉恢复。共服药90剂,双侧静炎症均已消失,疼痛止,趾甲开始生长。
微循环检查 甲皱血管管袢轮廓变清,管袢排列由紊乱变为整齐。管袢总数由4根上升为6根。口径短,袢顶宽20μm。血色转为淡,血流速度430μm/s,血流变为虚线。血管运动计数10次/s。临床治愈。
王××,女,17岁,营业员。门诊日期1980年5月12日。
1980年开始得病,双足发凉,拇指疼痛,当时未加重而未予治疗。1月后病情加重,来院门诊。证见:小趾红紫疼痛,自觉两足发凉,行走不便,双足背,胫后支动脉搏动消失,汗毛、趾甲开始不长,脉弦细,舌苔白,尖有瘀点此为脉络痹阻,气血流通不畅,治宜活血化瘀。药用:当归、乳香、没药各10克,红花12克。每日一剂,共治疗一月有余,两足凉痛消失,皮色基本正常,汗毛。趾甲开始生长,动脉搏动恢复,行走如常。
本例属气虚血瘀型,用桃仁、红花、赤芍、苏木、刘寄奴、乳香、没药活血化瘀通络,当归、丹参、黄芪益气养血。取“气血旺盛、气行血行”之意。
小结
祖国医学所指血瘀证范围颇为光泛,寒邪外侵、外伤、正虚阳弱、血热郁积等均可导致气机阻滞、经络阻塞。又有“久病多挟瘀”的学说。血栓闭塞性脉管炎多属血管慢性疾病,由于血液循环障碍,血管闭塞,尤以微循环障碍所致的缺血、郁血、血栓等病理改变。此病又属炎性病变,炎症所引起的组织渗出、变性、坏死、增生等以及代谢障碍所引起的组织病理反应,正和血瘀的病机结合。所举医案中有阳虚血瘀者,治宜温经散寒,活瘀通络,鼓气血之运行;气虚血瘀证者,治宜补益气血,活瘀通络;若阴阳错杂者,施之温阳、活瘀、清热、益气之法。不同的病理机制,治疗法则亦应随之而异,临床中常见麻木、疼痛、发凉、怕冷,患肢色呈苍白、暗紫,间歇性跛行,肌肉萎缩,小腿及足部有表浅性静脉炎等症状,常以丹参、红花、赤芍、桃仁、苏木、刘寄奴、乳香没药等活血化瘀、通络止痛;蜈蚣、全蝎、水蛭走窜经脉;佐牛膝可引药下行,增强活瘀通络之力;黄芪、党参、白术益气扶正、健脾燥湿;附片、干姜、桂枝、细辛温肾壮阳,促进血液循环,疏通经络。有炎性病变配玄参、金银花、蒲公英、白芍、黄柏、薏苡仁清热解毒,益阴化湿,又能制温阳之品的辛散燥热。通过甲皱微循环和四肢血流图观察,原血流缓慢、动脉搏动弹性减低的患者,治疗后均可取得一定的改善。
局部缺血期〔Ⅰ期〕湿热瘀滞型
李××,男,35岁,农民。于1965年1月17日入院治疗。
主诉:双下肢麻木胀痛、变色、跛行已年。
现病史:1964年底在吉林部队服役时,因寒冷刺激,诱发双下肢麻木、凉痛,小腿肚挛急不舒,足色苍白,行走跛甚。次年春节时双下肢浅静脉发炎,红肿剧痛,不能行走。入部队医院治疗,确诊为“血栓闭塞性脉管炎合并静脉炎”。用青、链霉素等药物治疗无效。于965年7月住我院。
身体素健,无烟酒嗜好及家族遗传病史。
检查:形体消瘦,面色赤红,精神困惫,营养一般,步履艰难,跛行严重。双下肢胀痛,尤以足趾剧烈,触之发凉,入夜加重。腿部色苍白,足部暗紫,抬高患肢色苍白,下垂时色暗紫。左腿肌肉萎缩,左腿肚周长27cm,右腿肚周长30cm。皮肤枯稿,趾甲增厚不长,汗毛脱落,两腿肚静脉呈条索状,色黑,扪之疼痛难忍。足趾发黑,双足背、胫后、腘动脉搏动消失,口渴多饮,溲黄。舌质红绛、苔黄腻、脉滑数。
诊断:脱疽〔血栓闭塞性脉管炎合并浅表性静脉炎〕。
辨证:寒湿内蕴,郁久化热,毒邪内结,耗伤气阴,气血不畅。
治则:清热除湿,益气化瘀。
处方:当归、川芎、赤芍各12克,天花粉、川牛膝、防已、薏苡仁、蒲公英各15克,金银花45克,黄柏、甘草、红花各9克,连翘21克,山药24克,黄芪30克。
服上方20剂后,患者静止疼痛减轻,精神好转,口渴止。患肢有蚁行感,仍麻木、酸胀,腿肚挛急不舒。继守上方加蜈蚣3条,全蝎9克。
继遵上方加减治疗后,患肢黑紫色已退,温度改善,浅静脉硬索状消失,麻木、疼痛、跛行基本消失,双下肢腘动脉搏动恢复,但足背、胫后动脉搏动仍不能触及。下肢肌肉萎缩有改善,左腿肚周长31.2cm,右腿肚周长33.2cm,静止疼等症已瘥,但觉腰膝酸软,时常遗精,后法以壮肾温阳、益气活瘀。方选:白芍、白术、炮附片、桂枝、首乌各12克,云苓、党参、甘草、当归各15克,黄芪30克,细辛6克,通草、川牛膝各9克。
经治疗后,整体恢复,气血充盈,血脉通畅,诸症消失,出院后能参加工作。
张××,男,40岁。于1974年2月2日入院治疗。
主诉;1968年严冬赴东北工作,因寒冷刺激致使左下肢发凉、麻木、沉困疼痛。初发冻伤处理,继则左下肢间歇性跛行,经某医院检查,诊为“血栓闭塞性脉管炎”。治疗月余,效果不佳。1973年10月左下肢发凉,麻木增剧,跛行疼痛加重,治疗无效。
有16年的吸烟史,每月1包以上。
检查:形体较胖,面色青黄,表情痛苦。舌质淡、苔溥白,脉滑数。心率96次/min。左下肢麻木、发热、疼痛,扪之冰泠。下肢色呈苍白,足前半部紫暗,皮肤枯稿,趾甲错,左足背、胫后动脉均搏动消失。
诊断:脱疽〔血栓闭塞性脉管炎〕。
辨证:寒湿内侵,脉络瘀阻,气血瘀滞,郁久化热,发为脱疽。
治则:清热燥湿,化瘀通络。
处方:金银花90克,玄参60克,当归、黄芪、川牛膝、薏苡仁各30克,甘草、通草、桃仁、红花各15克。
服药8剂,未见明显变化,患者求愈心切,求更方服用。改为真武汤加桃仁、红花,服后未见好转,下肢发热疼痛加重。又遵第1次所处之方,加全蝎9克,蜈蚣3条,丹参60克,党参30克。
服4剂,疼痛即明显减轻。又服72剂疼痛完全消失,可连续行走3000米,麻木发凉已除,趾甲开始生长,临床治愈出院。追访9年,仍坚持工作。
盖湿为重浊粘滞之邪,阻碍气机,与热邪相会,则湿热交困,热困湿阻而难解,湿困热蒸而气伤,由于湿邪内蕴,郁久化热,阻碍于经脉,气运行不畅,导致患肢缺氧,常见麻木、酸胀、皮色苍白或潮红,灼热疼痛〔多因神经炎诱发〕,但扪之发凉。由于患肢缺血肢体乏力,多合并低热和游走性血栓性浅静脉炎,实验室检查血象多增高,血液沉降速度加快,治宜清热除湿,益气化瘀。热盛湿重则重用于清热化湿,祛除湿邪,改善血液的粘稠度,而后施以益气化瘀,疏筋通络之品,则促进血液循环,改善肢端的局部缺血缺氧状态,若见血象增高,肢体发热、水肿现象,切记慎用大量化瘀药物,我们临床经验,化瘀药物可导致炎症的扩散,采用外洗药物治疗,可使内消外解,加快症状的缓解,故在临床中要随症加减,辨证施治,才能达到预期的治疗效果。
营养障碍期〔Ⅱ期〕阳虚瘀阻型
聂××,男,43岁,教师。1980年4月19日入院。
1958年3月不慎右足拇趾外伤后诱发此病,患肢常感疲乏,时觉麻木,散见片状红斑,逐渐加重。1976年4月被诊断为血栓闭塞性脉管炎,经治疗好转。1977年左足二趾突然刺痛发黑,右上肢亦困痛,多经治疗其效不佳,3年来时轻时重。证见:四肢发凉,疼痛,跛行,左下肢足背、胫后;右下肢足背,上肢尺动脉消失,患肢皮色苍白,形体消瘦,精神饮食尚好,脉沉细,舌苔薄白,此为阳气不达,血流不畅,治宜温经通络,益气活血。药用;茯苓、白芍、丹参、赤芍、黄芪各30克,白术12克,炮附片15克,桃仁、全蝎各10克,当归20克,蜈蚣3条。每日一剂。4月21日皮色已转红,四肢转温,7月17日,患肢温度正常,左下肢胫后动脉微能触及,右下肢足背动脉,上肢尺动脉微弱,行走2500米无跛行,患肢颜色正常。共住院70天,临床治愈出院。本例属于阳虚型,以真武汤加减,药以炮附片温经散寒,当归、白芍、桃仁、红花、丹参、赤芍活血化瘀,复以黄芪、白术、茯苓健脾益气,蜈蚣、全蝎通经活络,对阳虚型患者用之,随证加减,多能取效。
牛××,男,38岁,农民。门诊日期1980年5月13日。
1977年春左上肢发凉麻木,手指皮色苍白,发展迅速,20余天4、5指发黑溃破,疼痛 剧烈,伴双下肢痉挛不舒,在某医院误以气血不和论治,致病势逐日加重。后来我院门诊,经用中药治疗月余,伤口愈合,疼痛消失,参加轻体力劳动3年。于1980年5月,病情复发,急来我院复诊。现证:左上肢发凉疼痛,麻木肿胀,双下肢挛急跛行,汗毛脱落,指、趾甲增厚不长,足背动脉消失,形体消瘦,面色萎黄,脉微弱,舌质淡白,脉证合参,由于阴阳两虚,气血运行不畅所致,治宜益气温阳,滋阴养血,药用:炮附片、桂枝各15克,当归、玄参、板兰根、白芍、银花、丹参各30克,黄芪、薏苡仁各45克,红花10克,乳香、没药各6克,川牛膝20克。每日一剂。5月25日疼痛减轻,温度上升,阳气有来复之势,阴液有滋生之机,原方继续服用,后疼痛消失,脉博恢复,皮温正常,跛行消失而临床治愈。
丁××,男,42岁。
主诉:左下肢发凉、麻木、疼痛已1年,左足皮色变黑5个月。
现病史:1963年8月下乡时,阴雨连绵,赤足涉水5天,左脚开始间歇性疼痛,时有麻木感。曾服镇痛药治疗无效。延至1964年3月,疼痛增剧,入夜尤甚。左足皮色开始变黑、厥冷,如浸冰雪中。继则五趾肿大,行走跛甚,不能工作。经多家医院检查,均确诊为“血栓闭塞性脉管炎”。服四妙勇安汤加水蛭、虻虫、乳香等27剂,效果不显。病势继续发展,经介绍来我院诊治。
有20年吸烟史,每天约1包;常饮酒。
检查:左足皮色变黑,如煮熟的红枣。五趾肿胀,剧烈疼痛,入暮加重,触之痛甚,厥冷如冰。左足足背动脉不能触及,脉象沉迟。
诊断;脱疽〔血栓闭塞性脉管炎〕
辨证;脾肾阳虚,寒湿内侵,脉络瘀阻,发为脱疽。
治则:温肾健脾,补营通络。
处方:黄芪、炮附子〔先煎〕、茯苓、白芍、白术、生姜、干姜、党参、甘草各30克。
当夜即觉患部发热,筋骨之内有蚁行感,疼痛减轻。继服5剂,趾肿全消,疼痛亦止,其足转温。服25剂后,全足黑皮脱落,足背动脉恢复跳动。
共服27剂,全足皮色复常,已参加工作。追访19年,仍坚持工作。
按:此案因感受寒湿,脉络瘀滞而发病。从患肢厥冷如水、脉沉迟可以看出,此病机为阴寒湿盛。前医投四妙勇安汤加水蛭、虻虫等品无效,原因在于辨证不确。我们辨其病机为心阳亏耗,寒湿阻经,用温阳燥脾,补营通络之法,随即取得了预期效果。
郭××,男,35岁,于1971年6月22日入院治疗。
主诉:双下肢发凉、麻木已6年余,跛行疼痛已半年。
现病史:1964年冬,由于寒冷刺激,劳累过度,始感下肢凉麻木、肿胀,继发间歇性跛行,延误治疗,病情逐渐加重。1969年7月,检查确诊为“血栓闭塞性脉管炎”。静脉注射硫硫镁,口服妥拉苏林等药物治疗无效。1969年10月又于某医院检查,亦确诊为此病,X线摄片未发现骨质病变,服四妙活血丸等品病情时轻时重,半年前感双下肢发凉麻木,跛行加重,疼痛加剧,求治我院。无烟酒嗜好。
检查:形体消瘦,面色青黑,表情痛苦,舌淡、苔白,脉沉细迟。心率60次/min。双下肢发凉、麻木、疼痛、跛行,每行15m下肢即酸胀疼痛,迫使停止,皮肤枯槁,肌肤甲错,疼痛夜晚加重。双下肢色潮红,抬高患肢则苍白,双足背、胫后动脉均搏动消失,腘动脉搏动微弱。
诊断:脱疽〔血栓闭塞性脉管炎合并深静脉血栓形成〕。
辨证:寒湿内侵,气血瘀滞,脉络不通,发为脱疽,寒湿瘀久化热。
治则:益气通络,清热解毒。
处方:黄芪、赤芍、桑枝各30克,桂枝、地龙各15克,红花、通草、白参、泽泻各12克,白芍24克,丹参21克,玄参、石斛各45克,全蝎9克,蜈蚣3条,金银花、白茅根各60克。
服药8剂,肿胀基本消失,但下肢上皮色潮红,发凉甚,夜晚疼痛。拟温肾健脾,活血通络。改服:熟地、桂枝、白术、炮附子、党参各30克,山萸肉、山药、茯苓、泽泻、红花、玄胡各15克,丹皮、桃仁、水蛭各2克,蜈蚣3条。
服药20剂后,下肢疼痛明显减轻,但静脉发炎,改为真武汤合四妙勇安汤。服10剂后静脉炎好转,又改为补益肾气合活血通络之品。如此反复4次,共服药180剂,疼痛完全消失,温度恢复,色泽基本正常,可连续行走3000米,临床治愈出院。
小结
心主血脉,有推动血液在脉管内运行以营养全身的功能,心是血液运行的动力,心气旺盛,就能使血液在脉管中运行不息。血栓闭塞性脉管炎初期多因寒冷外侵,凝阻脉络,心阳衰弱,气血运行无力,肢体失于血脉之温煦,故常见皮色苍白,畏寒肢冷,精神萎糜,面色晄白,胸闷心悸,舌淡脉沉。治宜温通心阳,益气活瘀。以桂枝、附片、干姜、细辛、鹿角胶温补心肾,回阳救逆;丹参、红花、桃仁、乳香、没药活血化瘀,通络止痛之功,如穿山甲、蜈蚣、全蝎、水蛭等。多施仲景真武汤、金匮肾气丸之辈加减运用,可温通心阳,扶正祛邪,促进血液循环,改善局部缺血症状,使血流通畅,肢末充润。
营养障碍期〔Ⅱ期〕气血瘀滞型
患肢畏寒,触之冰凉,疼痛呈持续性,皮色紫红、暗红或青紫色,肢端皮肤有瘀点、瘀斑。舌质红绛、苔薄白,脉多沉细涩。
吕××,男,41岁,工人。于980年4月10日入院治疗。
主诉:左下肢、右下肢疼痛、发凉、麻木已3年。
现病史:1957年8月右足拇趾不慎受伤诱发此病。患肢常疲乏,时觉麻木,逐渐加重。1976年曾在某医院检查,诊断为“血栓闭塞性脉管炎”经治疗好转。1975年左足第二趾剧痛发黑,右上肢亦困痛,经治时轻时重。
有20年的吸烟史,每日约1包;有冻伤史。
检查:四肢发凉、疼痛、跛行。左下肢足背、胫后动脉,右下肢足背、上肢尺动脉搏动消失。患肢皮色苍白。舌苔薄白,脉沉细。
诊断:脱疽〔血栓闭塞性脉管炎〕。
辨证:寒凝气滞,阳气不达,血流不畅。
治则:温阳通络,益气活血。
处方:茯苓、白芍、黄芪、丹参、赤芍各30克,当归20克,白术12克,炮附片15克,桃仁、红花、全蝎各0克,蜈蚣3条。
4月21日:皮色转红,四肢转温。
7月17日:患肢温度正常,左下肢胫后动脉微能触及,右下肢足背动脉、上肢尺动脉搏动微弱,行走2500米无跛行,患肢颜色正常。共住院90天,临床治愈出院。
按:阳虚气弱,寒湿内侵,加之外伤,脉络受阻,治宜温经通络,益气活瘀。实践体会:黄芪、炮附片同用,有温阳益气、兴奋心脏的作用;活血化瘀药物有促进血液循环、扩张外周血管、改善微循环的功能。
小结
此型由寒凝气滞、血瘀脉络所致。临床表现多为肢色紫暗,针刺样固定性疼痛,入暮尤甚,患肢发凉、麻木、沉困、跛行,肌肤甲错。舌质紫或有瘀斑,脉沉细涩。本型的治疗,首当活血化瘀,通络止痛,常选用:桃仁、红花、丹参、赤芍、乳香、没药、当归、地龙、蜈蚣、全蝎等;兼有气虚加黄芪、党参;阳虚加炮附片、干姜;疗效、缩短疗程的重要一环。实践体会:小分子右旋糖酐应用此型有显著的疗效,并可口服脉通、复方丹参片等。
营养障碍期〔Ⅱ期〕热毒型
刘××,男,38岁。于1981年8月10日诊治。
主诉:右足发热疼痛2月,色紫暗已半月。
现病史:两月前右足红肿热痛,间歇性跛行。曾用中药清热解毒及西药抗生素治疗无效。足背色变紫红,拇趾色变紫黑,转我处治疗。
有吸烟嗜好10年。
检查“右足背、胫后动脉搏动消失,足背前部色紫红,行走时疼痛剧烈。舌苔黄,脉弦数。
诊断:脱疽〔血栓闭塞性脉管炎〕
辨证:湿热瘀阻,脉络不通。
治则:清热解毒,利湿通络,活血止痛。
处方:怀牛膝、黄柏、水蛭各30克,川芎、连翘、石膏各60克,知母20克,土元。甘草各40克。
服药10剂,红肿热痛基本消退,局部颜色好转,已能下床活动。外用药继用,用活血化瘀、通络活络之剂加减服40剂,节段性静脉瘀血消失,足背、足趾颜色均恢复正常,足背、胫后动脉搏动已恢复,可行走1000米。临床治愈。
王××,男,42岁,1981年20月11日入院治疗。
主诉:左足肿胀,起红斑块4个月。
现病史:1969年患“右下肢血栓闭塞性脉管炎”经治疗好转。1974年复发,作高位截肢手术。1978年7月患“急性心肌梗塞”,经治疗恢复。今年元月左大腿内侧静脉出现红色条状结节;6月波及趾部,并伴麻木、灼痛。
有吸烟、肢癣及心肌梗塞史。
检查:面色晦暗,血压12/8KPa。舌红、苔黄腻、脉弦滑。左足踝中度浮肿,足背及内足弓有数个大小不等的红硬斑块,灼热疼痛,肤色清潮红,皮肤干燥,趾甲干枯。左足背、胫后动脉搏动减弱。心电图检查,提示“陈旧性前侧壁心肌梗塞”。
诊断:脱疽〔血栓闭塞性脉管炎〕。
辨证:心脾肾虚弱,内生湿热,壅阻血脉。
治则:清热利湿,解毒通络。
处方:金银花、玄参、黄芪、板兰根、蒲公英各60克,当归30克,甘草、苍术、黄柏各15克,薏苡仁45克,地龙10克。
服6剂后加用外洗方,黄芪、黄柏、甘草、大黄。地肤子,赤芍各30克,乳香15克。水煎,熏洗。
以上方加减服12剂后,左足肿痛减轻,足弓部有两个红肿块不减。食后感觉腹部胀满,大便微溏。舌淡、苔白腻,脉沉滑。此为脾虚湿盛、郁结不化之证。拟健脾渗湿活血。处方:当归、金银花、玄参、炒卜子、川牛膝各30克,干姜9克,泽泻、僵蚕、大腹皮、麦芽、黄芪、苍术各15克,木香、鸡内金各12克,草果6克。8剂。外治同前。
10月17日:腹胀除,饮食倍增,大便正常,左足微见浮肿,足弓部有两硬块仍未消。舌淡、苔白微腻,脉沉滑。此为湿郁交阻,滞留经络不化,拟健脾活血法。处方:黄芪、水蛭、僵蚕、苍术、贝母各5克,当归、川牛膝、忍冬藤、炒薏苡仁、枳实、赤芍各30克,地龙20克。服15剂后,结块消散,诸症俱瘥,左足背、胫后动脉恢复,临床治愈出院。
小结
湿热之证多由于久居潮湿之地,雾露入侵,或涉水雨淋,以致湿侵邪入浸。湿气郁久亦可化热,脉络闭阻,阳气被遏。盖湿性重着,湿热流注四肢,可见肢体麻木酸困、疼痛,痛处固定不移,每多下肢重于上肢、四肢肿胀、色紫红,多伴有浅表游走性静脉炎。舌质红、苔白腻,脉弦滑或滑数。
本证的治疗应着重化湿,“湿去热自退”。常用药物有黄柏、苍术、泽泻、茯苓、薏苡仁等。化湿之中应加入清热之品,如金银花、玄参等;有瘀者加赤芍、当归、红花等活血化瘀之品;脉络闭阻应加入全蝎、蜈蚣等虫类走窜之品。结合外洗则疗效更佳。
坏死期〔Ⅲ期一级〕阳虚瘀阻型
王××,男,36岁,1997年11月5日入院。患者于1996年冬不明原因出现双下肢发凉、麻木。初未治疗,1个月后跛行,疼痛,双足色苍白,入夜疼痛加重,经多方治疗时轻时重。2个月前左大趾溃跛,流清稀脓液,不能行走,经介绍求治于我院。
现证见:形体消瘦,面色萎黄,表情痛苦,疼痛入夜加重,左足大趾创面蔓延至足背,色紫暗,流清稀脓液,双下肢肌肉萎缩,皮肤枯槁,扪之冰冷,双足背胫后动脉均已消失,动脉搏动微弱,寸口脉沉迟,舌淡白。血检:白细胞计数8.6×10/L,嗜中性粒细胞0.79,淋巴细胞0.19,单核细胞0.02。甲周微循环检查:管袢轮廓模糊不清,排列紊乱不规则,管袢总数10根,其中正常管袢2根,异形管袢8根,动脉管袢140μm,静脉管袢180μm,动脉口径10μm,静脉口径20μm,袢顶宽30μm,血色暗红,血液流态呈断线状,血管运动计数6次/s;血液流变学检查:全血比粘度5.6,血浆比粘度1.7,体外血栓:长度40mm,湿度94mg,干重42mg,血小板粘附性25.06%,红细胞变形性38%,红细胞电泳时间22.16s,血沉3mm/60min;血脂:甘油三脂1.24mmol/L,,总胆固醇3.57mmol/L,纤维蛋白原4.5g/L。证属寒凝气滞,脉络不和,治宜温阳益气,活血化瘀,方用炮附片、白芍、茯苓、丹参、当归各30克;潞党参、甘草、水蛭、白术各15克,黄芪45克,红花、生姜各10克,水煎服,1剂/日。伤口用三黄酊等湿敷创面,清洁常规换药,上方共服85剂,伤口愈合,温度回升,皮肤红润。甲皱微循环检查管袢形态恢复正常,轮廓规则清晰,管袢数目10根,正常管袢7根,动脉管袢长度180μm,静脉管袢220μm,袢顶宽35μm,血管运动计数8次/s,血液流态呈虚线状,血色淡红;血液流态学检查:全血比粘度4.8,血浆比粘度1.5,体外血栓:长度26mm,湿重56mg,干重28mg,血小板粘附性24.91%,红细胞变形性77%,红细胞电泳时间21.43s,血沉5mm/60min;血脂:甘油三脂1.12mmol/L,总胆固醇3.36mmol/L,纤维蛋白原3.0g/L。
亢××,女,37岁,农民,1965年8月9日入院治疗。
主诉:右足疼痛溃破已3个月。
患者久在水稻劳动,1964年9月,突感右足发凉,麻木,隐痛,跛行,劳动后病情加重,1965年4月,右脚二趾疼痛加重,5月,患趾生一米粒大硬结,误认为“鸡眼”,用刀割破,流少量血液,而痛势加剧,夜不能寐,抱足屈膝而坐,伤口日渐扩大,黄水外溢,右下肢发痒畏寒,服中药清热活血之品20多剂,其痛不减,伤口日渐加大,来我院治疗。
既往无吸烟史。
证见:体质瘦弱,精神疲惫,表情痛苦,营养欠佳,舌质淡,舌体瘦,苔薄白,右手三部脉沉细。左手微细欲绝,右下肢发凉,麻木疼痛,夜不能眠,全身畏冷,两腿肌肉枯燥,肌肤甲错,毛发不生,趾甲黄枯不长,右足色暗紫,二趾溃破三分之一,流黄水,足背,胫后动脉均搏动消失,腿肚中周长25.5cm,左侧27.5cm,相差2cm,月经前错,20多天一潮,量多色紫黑成块,白带时下,常觉小腹隐痛,大便溏泻,日2次。西医诊断:血栓闭塞性静脉炎〔Ⅲ期一级〕。
中医诊断:脱疽〔脾肾阳虚型〕。
辨证:肾阳不足,寒湿内侵,脾为湿困,不能化生血液,气血虚少,发为坏疽。
治则:温阳益气、健脾止痛。
方药:云苓、白术、白芍、潞参、甘草、生姜各30克,炮附片60克,桂枝45克,黄芪90克。外用“仙灵膏”、“红花生肌膏”交替外敷。
服5剂时,痛势大减,夜能寐一时,食量增加,下肢温度上升,又服3剂时疼痛 加重,上方逐增炮附子90克,加黄麻15克,上方加减共服186剂,跛行消失,能行2000m以上,静止痛止,伤口在住院180天时愈合,温度恢复,仅余趾尖微凉,颜色基本转为正常,肌肉明显恢复,左腿肚31cm,右30cm,相差1cm,肌肤甲错退完,趾甲生长,足背,胫后动脉搏动恢复,临床治便愈出院。
在治疗期间,疼痛曾几次反复,炮附片的用量最多为90克,最小30克。
按:久受寒湿,加之肾阳不足,寒湿入于脉络,困脾伤阳,而致脾肾阳虚,肾阳不足则微冷,脾主血,脾阳不足,不能生化血液则气虚血少,四末失荣,发为坏疽。治应温肾阳,燥脾土。
治疗中,由于病情反复,炮附片的用量不断增减。实践证明,此药实有温阳镇痛之效,但需久煎,方无中毒之忧。
熊××,男,27岁,工人。于1982年4月14日入院治疗。
主诉:四肢发凉、麻木疼痛已半年,右足溃破已两个月。
现病史:1979年春季,原因不明突觉双手发凉、麻木、疼痛。1981年下半年,双下肢亦感发凉、疼痛,皮色青紫,右足晦暗,小趾溃破,经检查诊为“血栓闭塞性脉管炎。
经外科治疗,伤口愈合。1982年2月右足拇趾及小趾再度溃破,剧烈疼痛,治疗无效。
有4年的吸烟史,每天1包。
检查:舌质淡、苔薄白,脉沉细迟。右足拇趾、小趾溃破,剧烈疼痛,夜难入眠。四肢扪之发凉。双下肢色呈紫暗,上肢苍白。右足小趾伤口腥臭。双上肢尺动脉搏动消失,双下肢足背、胫后、腘动脉搏动消失。四肢麻木、发凉、酸胀,汗毛脱落,无汗,趾〔指〕甲生长缓慢,伴表浅游走性静脉炎。
微循环检查:甲皱血管轮廓尚清,排列整齐,血管管袢9根,其中正常5根,畸形4根,血色暗红,血管口径短而扩张,袢顶宽30μm,血液流态呈虚线,血流速度150μm/s,血管运动计数16次/s。
诊断:脱疽〔血栓闭塞性脉管炎Ⅲ期一级〕。
辨证:素体阳虚,风寒侵于脉络,瘀阻不通。
治则:温阳益气,活血通络。
处方:茯苓、白芍、刘寄奴、丹参、黄芪、川牛膝各30克,白术、炮附片、当归、苏木各10克。外用黄连油纱条外敷,每日换药1次。
服药10剂,疼痛减轻。遵上方稍有加减服50剂,伤口愈合,静止疼基本消失。出院后回本地又服上方30剂。
1982年12月来复查时告之,静止疼完全消失,温度升高,双足背、胫后、腘动脉及双尺动脉搏动均可触及,已恢复工作。
微循环检查:甲皱血管轮廓尚清,排列整齐,血管管袢10根,其中畸形4根,正常6根,颜色淡红,袢顶宽40μm,血液流态呈虚线,血流速度450μm/s。血管运动计数10次/s。临床治愈。
按:患者四肢发凉,脉搏沉细而迟,呈现一派阳虚之象,阳气不能温煦四肢而成坏疽,故采用大剂真武汤以达温阳之目的。使正气强盛,气行血行,整体症状相继好转,充分佐证了温阳活血药物有鼓舞气血运行的作用。
赵××,女,32岁。于1981年5月4日初诊。
主诉:四肢发凉7个月,手足溃烂1年余。
现病史:1980年2月,四肢怕冷,两手指受冷后苍白,受热后缓解,9月怕冷加重,双手指和两拇指溃烂。有受冻及外伤史。
检查:两手色青紫,四肢肌肉萎缩。两挠动脉、两胫后、足背动脉搏动消失。两拇指黑紫,甲下流水,四肢无汗。血压106/67KPa。舌质红、无苔,脉细数,108次/min。
诊断:脱疽〔血栓闭塞性脉管炎〕。
辨证:阳虚瘀阻,气血不足,四肢失荣,故发坏疽。
治则:益气养血,活血化瘀。
金石斛〔另煎〕,潞参、白术、炙甘草各15克,炮附片、干姜12克,白芍、云苓各30克,黄芪60克。
外用方:每日用生理盐水外洗,外用庆大霉素溶液湿敷,每日换药1次。
服药17剂,诸症减轻,继用上方两个月,加之外用方,多外溃烂愈合,可以行走,四肢温度升高,颜色基本恢复,食欲、精神好转,可作简单家务活。
李××,男,54岁,于1982年8月20日入院。
主诉:双下肢麻木、发凉、跛行变色10余年,左足拇趾、中趾、足背相继溃破,剧烈疼痛已半年。
1969年11月病因不明,突觉下肢发凉胀痛,足肢苍白,并伴有间歇性跛行,多处检查,均确诊为血栓闭塞性脉管炎,先后用当归注射液,毛冬青片,脉通等扩张血管药物治疗,患肢时轻时重,每遇冬季病情加重,左足拇指、中趾、足背相继溃破,伤口剧烈疼痛,住我院服药治疗5个月,伤口愈合,发凉胀痛消失,临床治愈而出院上班工作。
1982年元月病因不明,又觉右足麻木胀痛,随之左足亦受病,发凉疼痛、变色,在当地医院治疗无效,病情日益加重,左足拇指、中趾、足背相继溃破,伤口剧烈疼痛,二次住我院治疗。
证见:形体消瘦,面色微黄,表情痛苦,双下肢麻木,疼痛、发凉,趾甲增厚不长,汗毛脱落,左足拇指伤口3×5cm,中指3×3cm,右足伤口5×5cm,伤口流青白色脓性分泌物,其味醒臭,肉芽紫暗不鲜,周围组织白腐,剧烈疼痛,呈陈发性抽搐,抱足痛苦呻吟,昼夜不眠,精神极度疲惫,双下肢足背、胫后、腘动脉搏动均已消失,舌质紫,苔白腻,脉沉细。
血常规化验:血白细胞计数7.6×10/L,嗜中性粒细胞0.70,淋巴细胞0.17,单核细胞0.09,嗜酸性粒细胞0.04,血沉65mm/60min。心电图检查正常。甲皱微循环检查:管袢总数7根,其中正常2根,异形2根,管袢排列不规则,血色暗红,血流呈颗粒。动脉长度100μm,静脉140μm,动脉口径20μm,静脉口径40μm,血流速度420μm/s,血管运动计数8次,袢顶宽40μm。证属寒凝脉络,瘀阻不通,治宜温阳益气,活血通络,方用通脉1号,伤口用三黄酊外敷,消毒后干纱布包扎,清洁换药,每日一次。
服上方15剂,静止疼痛减轻,夜能入眠,创面组织分泌物减少,肉芽鲜红,伤口长势良好,服药80剂,静止疼痛消失,患肢温度色泽改善,共服105剂,伤口愈合,患肢转温,色泽改善,趾甲汗毛开始生长,甲皱微循环检查:管袢总数10根,其中正常6根,异形4根,管袢排列整齐,血色淡红呈虚线,动脉长度200μm,静脉长度250μm,动脉口径20μm,静脉口径30μm,血流速度562μm/s,血管运动计数11次/s,袢顶宽40μm,临床治愈,一年后随访已恢复工作,疗效巩固。
刘××,男,37岁,工人,1966年5月31日入院治疗。主诉:四肢发凉已3年,左足溃破已5个月。
64年3月,因涉于水工作受寒冷刺激而诱发下肢发凉麻木、疼痛、跛行、静脉断节性红肿,日渐加重,步行50m即腿肚痉挛,迫使停止行走。脚色苍白、冰冷、彻夜不能回温,赴省检查,确诊为血管闭塞性脉管炎。先后用硫酸镁静脉注射,内服妥拉苏林等扩血管药物无效,由于拇指溃破,腐烂延开,剧烈疼痛,于1966年5月31日赴我院住院治疗。
既往史:身体素健,没有患过传染病,有17年吸烟史,每天在1包以上,有长期饮酒史,每天在3两以上。
症状:剧烈疼痛,彻夜不能入睡,动则痛甚,温度甚凉,彻夜不能回温,膝以下扪之冰冷,自觉凉痛剌骨,不能平卧,整夜抱足而坐,色暗红,抬高苍白,左拇趾、小趾溃破,拇指伤口3×2cm,小趾3×1cm 。肉芽紫暗,流水,小指呈干性坏死。第二三四指肿胀,左下肢足背、胫后、腘动脉均消失。股动脉搏动减弱。腿肚肌肉萎缩,左33.5cm,右24.5cm ,趾甲增厚不长,汗毛脱落,皮肤枯槁。
面色青黄,舌淡白多津,冷汗出,腰膝冷痛,小便带白,脉沉细。
此病感受寒湿,肾阳衰虚,心阳不振,寒凝血泣,脉络不通,治宜温补心肾,疏肝通阳。
方用:炮附子、茯苓、黄芪、潞参、当归、牡蛎、川牛膝各30克,白术、桂枝、干姜、甘草各15克,草石斛45克。
服上药后疼痛减轻,温度好转,后加通脉活血之品,服药81剂时伤口愈合,〔伤口外用白油膏〕共服药91剂,疼痛跛行消失,温度基本恢复正常,股动脉、腘动脉恢复,足背动脉微能触及,胫后动脉仍无,肌肉明显恢复,左35.8cm,右36cm,临床治愈出院。
小结
寒者,机能衰退之谓,虚者,乃阳气不足、气血不足之意,此证的由来或因误治失治,损伤阳气。《素问·厥论篇》云:“阳气衰于下,则为寒厥”。因阳气虚微,正气不足,身体机能代谢活动衰退,抵抗力减弱,导致气血运行不畅,寒凝气滞,脉络不通,遂为本证。本证的临床表现多为患肢冰冷、疼痛、麻木,色呈苍白,喜暖恶寒,溃疡面色暗淡或呈干性坏疽,肌肤甲错。舌淡、苔白,脉沉细迟。其治则应以温阳益气,补肾健脾,活血化瘀为主。
此型的治疗,应首重温经散寒,益气固正,活血通脉。常用药物有炮附片、干姜、桂枝、白术、当归、黄芪、石斛、红花、丹参等。寒湿郁久,有化热之象,可酌加金银花、蒲公英等清热解毒;若溃疡不愈合,可加用低分子右旋糖酐静脉点滴。伤口清洁换药,可以抗生素溶液、雷夫奴尔等药交替外敷。经脉瘀阻重者,于大剂温阳之品中加水蛭、土元、蜈蚣等虫类走窜之品;辨其有虚寒之证渐有化热之象,在大剂益气温阳之品中,少佐以清热之金银花等品,均可收到较满意的效果。
掌握外用药,亦是提主,高疗效的重要一环,呈干性环死者,用消毒干纱布包扎即可;伤口溃破者,应用黄纱条、紫草膏、玉红膏等。
坏死期〔Ⅲ期一级〕气血瘀滞型
刘××,男,50岁,农民。于1979年6月18日住院治疗。
主诉:右足小趾疼痛年余,坏死4个月。
现病史:1978年7月,右足突感麻木、疼痛,行走时小腿酸困无力,易疲劳,仅能步行500m左右。曾服强地松1月无效,因外出淋雨,疼痛剧烈,入夜更甚。误用热浴,全身变暗紫色,小趾肿胀,色暗,溃烂,疼痛剧烈。
20岁开始吸烟,每日20支以上。
检查:痛苦病容,面色青黄。左腘及腘以下动脉搏动减弱,皮肤粗糙,色灰暗,趾甲增厚、粗糙,足趾呈削竹状。右下肢股动脉搏动消失,自膝关节以下肌肉明显萎缩,踝关节以下组织肿胀,小趾趾骨全部清除。舌质暗、苔薄白,脉细弱。
治则:通络化瘀,清热解毒。
处方:当归、云苓、防已、鸡血藤各20克,赤芍、金银花各60克,桃仁、地龙各9克,红花15克,甘草10克。
7月1日:服药10剂后,疼痛明显好转,足背肿胀明显减轻,皮色仍然暗紫,小趾红肿消退,好坏界线自小趾第三节跟部分清,坏死组织完全干燥。经腰麻后,在无菌条件下将坏死组织清除,并将小趾趾骨全部清除。舌质黯、苔薄白,脉细弱。上方去茯苓、防已,加黄芪30克,石斛20克,继服。
7月30日服25剂后,疼痛已完全控制,能下床活动。伤面结痂、愈合,足第一趾至第四趾,肤色转为红润,举高后足趾仍然苍白,皮肤冰凉。改方:黄芪、当归、熟地、炮附子、川牛膝各20克,党参、鸡血藤各30克,桃仁15克,红花、甘草各10克。
服15剂后,患足温度稍有提高,抬高后皮肤仍苍白。能步行500米无不适。好转出院,出院后继服上方,以巩固疗效。
小结
瘀者,积滞停留之意,此病的瘀滞乃体内血液停滞于肢体末端,经脉阻塞,瘀热内聚等。瘀滞日久,肢体得不到气血的濡养,则发为坏疽。本证亦有属寒属热的不同,在辨证用药时应考虑不同的病情而选 用温阳活血、清热活血、健脾活血及温肾活血等不同的治疗方法。
辨证正确是用药的关键,以上病例肢端暗紫、红肿、肌肤甲错、畏冷、麻木、肌肉消瘦、针刺样疼痛、干性坏死等症、应用活血化瘀药加入金银花等清热解毒之品,收效较速;本病为慢性进行性疾病,瘀血尚难一时消散,只能缓缓图功。对于伤口的清洁换药亦不可忽视,呈干性坏死,用消毒纱布包扎即可;若坏死分界线清楚,可实行手术将坏死组织切除;若湿性坏疽时亦应控制感染,适当选用对症的外用药。
坏死期〔Ⅲ期一级〕湿热瘀滞型
刘××,男,44岁,干部。980年4月1日入院。
1970年7月不明原因突见右足小趾色紫溃破,疼痛剧烈,后延展拇趾疼痛剧烈,经某医院确诊为血栓闭塞性脉管炎,中西药治疗无效,病情日渐加重。现证:患肢麻木,破行疼痛,肿胀发凉,患肢无汗,皮色紫红,右下肢胫后动脉消失,形体消瘦,脉弦数,舌苔黄。化验:血沉5mm/60min,血白细胞计数14×10/L,嗜中性粒细胞0.73,淋巴细胞0.15,嗜酸性粒细胞0.08,单核细胞0.04。由于火毒内蕴,经络痹阻,治宜清热解毒,化湿清热.药 用当归、白芍各30克,玄参、银花、薏苡仁各60克,甘草、苍术、黄柏各15克,黄芪50克。每日一剂。5月17日静止痛减轻,色泽好转,共服药165剂,患肢疼痛消失,颜色转为正常,步行1000米无不适感,趾甲汗毛开始生长,但胫后动脉仍未及,化验血象正常,临床治愈。
本例属于热毒型,方用银花、甘草清热解毒,苍术、黄柏、薏苡仁化湿清热,白芍、玄参养阴清热,当归、黄芪补益气血。热毒型局部严重感染,血象较高者,以大剂清热解毒,控制炎症,则是保存肢体的关键。
侯××,男,35岁,农民。于1978年11月23日住院治疗。
主诉:右足青紫、疼痛、溃烂10余日。
现病史:6年前因受寒冷刺激自觉双足发凉,出现破行。近10余天右足青紫。足趾溃烂、流水,剧烈疼痛,常抱足而坐。虽经治疗,但效果不显。
检查 :舌质黯、苔微黄,脉沉细而涩。右足浮肿,前半部潮红,第三趾紫红肿胀,外侧有一面积约1×2cm的溃疡,脓液清稀,创面黄腐不洁。抱足而坐,双足背、右胫后动脉搏动消失。
诊断:脱疽〔血栓闭塞性脉管炎Ⅲ期一级。〕
辨证:寒邪外侵,气血失畅,寒凝血瘀,郁久化热,发为脱疽。
治则:清热利湿,通瘀活络。
处方:银花、公英、云苓各60克,丹参、玄参、川牛膝、茯苓各30克,防已、苍术、黄柏各15克,当归20克。
治疗10天,溃疡愈合,右足肿消,肤色仍暗红,阵发性麻木、发凉,能步行250m。舌质淡、苔白,脉沉细。此为湿热外清,阴寒未散。拟温经活血法。方用:上方加炮附片、白术各12克,黄芪30克,甘草10克,服60剂,诸症消失,能参加一般农活。
按:血瘀与水湿之患为气血运行失常的不同病理产物。瘀能化湿,湿能成瘀,同源异物,皆为阴邪,易伤阳气。本例患者为瘀结化湿生热之证,故首宜清热利湿为主;病到后期,阳失升腾温煦,温热未净,故以温阳之剂助证祛邪以温通气血;佐化瘀之品祛除余邪,使正盛邪去。气血畅通,故能获效。
于××,男,42岁,工人,1979年2月10日入院治疗。
主诉:四肢发凉麻木已三年,左足拇趾、二趾溃破剧痛已一月余。
1976年冬,因受寒冷刺激而诱发双下肢麻木,疼痛,间歇性破行,曾赴上级医院确诊为“血栓闭塞性脉管炎”,先后服中西药治疗无效。由于足趾溃破,剧烈疼痛,来我院住院治疗。
既往史:有20年的吸烟史,每日约2包。喜饮酒。
证状:色呈紫暗,左下肢扪之冰冷,但觉热痛,左足拇趾、二趾溃破,伤口腐烂,异臭难闻,流脓每日约200ml,拇指疮面3×3cm,二趾3×2.5cm。周围红肿,剧烈疼痛,夜难成眠,双下肢胫后动脉搏动消失,左下肢胫后动脉搏动微弱,肌肉萎缩,左腿肚26.5cm,右28.5cm。患肢汗毛脱落,趾甲增厚不长。
面色青黄少华,烦燥不安,纳差,大便干,小便短赤,舌红苔黄,厚腻少津,脉滑数,120次/min,血压14.6/8KPa,实验室检查,血红蛋白80g/L,血白细胞计数18×109/L,嗜中性粒细胞0.62,淋巴细胞0.34,嗜酸性粒细胞0.03,单核细胞0.01。
此属热毒内蕴,气阴两伤,治宜清热解毒,益气养阴。
方用:当归、白芍、板兰根、石斛各30克,黄柏20克,薏苡仁、玄参、银花各45克,白芷、甘草各10克,条参、苍术各15克,黄芪100克,抗菌素交替运用。
服上方5剂后,脓液减少,伤口好转,热痛减轻,舌黄少退,脉滑数,每分钟90次,继用上药。
服15剂后,伤口缩小,脓液已无,血象正常,疼痛昼轻夜重,舌淡白有瘀斑,脉变沉细,由于久病正虚,虽热邪已退,但瘀邪未除,故改用益气活瘀,清热养阴并用,服60剂后,伤口愈合。右下肢足背,胫后动脉搏动恢复,左胫后动脉微能触及,肌肉明显生长,左腿肚28.5cm,右29cm。血流图检查,动脉血流量明显好转。
小结
第Ⅲ期第一级湿热瘀滞型的病机多为湿邪内蕴,凝滞脉络,郁久化热,毒邪炽盛,耗伤津血,筋脉失养,故而发为脱疽。湿性环疽者,局部红肿,分界不清,分泌物异臭,组织肉芽不鲜,创面逐渐扩大,向上蔓延。干性坏疽则色呈黧黑,肢端皱缩,骨枯筋连。多合并有浅表静脉炎。实验室检查多见血象偏高,四肢血流图示多呈现:动脉搏动弹性减低,血流缓慢,肢端供血不足。微循环以观察,常见血流状态呈泥流或滞流、异形管袢增多等。
由于湿热蕴郁经脉,则促进血管腔炎性病变的发展,故在治疗中,急投清热解毒、益气化湿之品,严重感染者可用抗生素配合治疗,以迅速消除血管的炎变,控制其伤口感染。佐以疏筋通络,活血化瘀,可改善血流状态,促进侧枝循环的建立。
湿热为本病的主要因素,若只偏于治热,湿邪失于清利,热邪则不会消退,反会加重,乃使湿邪缠绵,留滞肌体,两者互生,故治宜清热化湿兼顾。
当血管炎变时,静脉回流受阻,引起肢体肿胀,一般为凹陷性水肿。中医对水肿的辨治,由于其病机的不同,而施于不同的法则。但血管性水肿多由炎变引起,中药清热化湿,为正治之法;若剧烈疼痛,迫使病人患肢下垂导致体位性水肿者,可作冬眠止痛,使患肢放平,促使静脉回流,血管炎性病变消退,静脉回流好转,其肿自消。
坏死期〔Ⅲ期二级〕阳虚瘀阻型
魏××,男,44岁,农民,1974年8月20日入院治疗。
主诉:双下肢发凉疼痛已4年,左足小趾溃破坏死,伤口蔓延至足背已1月。
1970年原因不明感双下肢发凉、麻木、疼痛,腿肚挛急,跛行,遇冷症状加重,误诊为风湿性关节炎,久治无效,后经确诊为血栓闭塞性静脉炎,服中西药无效。继则下肢剧烈疼痛,左足溃破,流黄色脓水,诊治于我院。
既往无吸烟史。
证见:形体消瘦,面色青黄,精神萎糜,表情痛苦,舌质紫,舌苔黄腻,脉弦数,双下肢发凉、麻木,剧烈疼痛,左足小趾发黑坏死,伤口向足背蔓延5cm,腐臭难闻,脓水淋沥,肉色紫暗,左足踝关节呈暗紫色,右下肢色苍白,肌肤甲错,皮肤枯槁,汗毛脱落,指甲增厚不长,剧烈疼痛,痛苦呻吟,彻夜难眠,小腿肌肉萎缩,左23cm。右27cm,双下肢足背胫后动脉搏动均消失,左腘动脉搏动消失,右腘动脉搏动微弱,血压17.3/10.6KPa。
西医诊断:血栓闭塞性静脉炎〔Ⅲ期二级〕:
中医诊断:脱疽。〔阳虚瘀阻型〕
辨证:肾阳不足,寒湿内侵,气血虚少,病程迁延日久,阴阳俱伤,气血不能温养四肢,发为坏疽。
方药:桂枝、当归各21克,白芍15克,银花、玄参各60克,桃仁、红花各12克、炮附子、丹参、黄芪、潞参各30克,蜈蚣3条,全蝎9克,石斛45克。外科处理:逐步被祛除坏死组织,伤口消毒后用玉红膏外敷,消毒干纱布包扎,隔日换药。
服方10剂,疼痛减轻,伤口脓液减少。20剂后,伤口已不发展,紫暗色渐退。又服20剂后,左足小趾死骨经外科处理脱落,伤口缩小,静止痛基本消失,继服106剂后,伤口愈合,疼痛消失,皮色红润有光泽,温度恢复,小腿肌肉生长,左31cm,右32cm,临床治愈出院。1980年追访已参加体力劳动。
按:本案曾患风湿性坐骨神经痛病,可知素体肾阳不足,寒湿易于内侵,寒伤经络,脉络受阻,发为本病。病程日久,阴阳俱伤,故以桂枝补其阳;黄芪、潞参,石斛益气养阴;少佐清热之银花,加通络祛瘀之品,收到了较好疗效。治疗中,我们没有因其伤口扩大、舌苔黄腻、脉弦滑等热症而采用清热解毒之品,而是紧扣阴阳俱虚之病机,滋阴补阳,获效较捷。
曹××,男,40岁,农村干部,1975年元月30日入院治疗。
主诉:左下肢变色疼痛已1年,足趾溃破已半月。
1974年元月,涉水劳动后即感疼左足足底疼痛,肿胀,触之有索状物,在本地误诊为风湿病,给予针灸,服抗风湿药物贴风湿膏等多方治疗无效,跛距由500m渐减至200m,74年6月,疼痛加重,波及小腿,延之12月,左腿色苍白左足中趾溃破,剧烈疼痛,伤口向上蔓延,求治于我院。
既往史:有受寒冷刺激病史,有20年的吸烟史,每日1包以上。
证见:形体消瘦,面色黎黑,表情痛苦,营养欠佳,舌质红、苔薄白,边有紫斑,脉滑,75次/min,左下肢剧烈疼痛,夜难入眠,膝以下色苍白,踝关节以下色紫暗,足中指溃破,蔓延至足背,伤口8×3.5cm,流清稀脓液,肌肤甲错,皮肤枯槁,左小腿肌肉极度萎缩,踝关节以下肿胀,汗毛脱落,趾甲增厚不长,不能行走,左足背、胫后、腘动脉均搏动消失。右胫后动脉搏动消失。
西医诊断:血栓闭塞性脉管炎〔Ⅲ期二级〕。
中医诊断:脱疽〔阳虚瘀阻型〕。
辨证:肾阳不足,寒湿内侵,脉络瘀阻,发为坏疽。寒湿郁久有化热之象。
治则:滋阴补阳,活血化瘀,兼清郁热。
方药:当归、川牛膝、苏木、刘寄奴、石斛、甘草各30克,乳香、没药、桃仁、红花、全蝎各9克,银花60克、玄参45克、蜈蚣3条,炮附片15克,黄柏24克。
服药12剂后,肿胀减轻,症状好转,上方加薏苡仁30克,又服20剂后,疼痛减轻,夜能入眠,伤口脓水止,日趋干结。此病情又反复3次,上方服64剂后改服:草石确、川牛膝、黄芪、当归、炮附片各30克,银花60克,潞参、黄柏各15克,薏苡仁21克,红花12克,乳香、没药各9克,继服上方134剂,静止疼痛完全消失,肿胀消退,中趾脱落,伤口愈合,色转红润,肌肉生长,可连续行走1500米无感觉,临床治愈。
外科处理:初用三黄酊外洗,黄连油纱布外敷,消毒干纱布包扎,分界线清楚后,用红花油肌膏外敷。
按:患者素体阳虚,受寒湿后,脉络受阻,故发为此病,由于误诊失治,致使病情恶化,阳气虚衰,阴液亦伤,形成阴阳俱虚之症,由于病程日久,寒湿郁久亦有化热之象,采用滋阴补阳,活血通络,兼清热之剂则收效较速。
坏死期〔Ⅲ期二级〕气血瘀滞型
董××,男,41岁,工人。于972年8月17日入院治疗。
主诉:双下肢溃破已4年。
现病史:1968年4月,原因不明发现右下肢麻木、发凉、破行、疼痛,皮色苍白紫红兼见。继则左下肢趾端紫黑坏死延及趾蹠就诊于我院。
无吸烟嗜好。
检查:舌质紫黯,边有瘀斑,左上肢挠动脉搏动消失,右上肢挠动脉搏动细数。足背、胫后动脉搏动消失,右下肢麻木冷痛,趾端呈干性坏死。患肢自觉灼热,但触及发凉,遇冷、热患肢均感不舒。
诊断:脱疽〔血栓闭塞性脉管炎Ⅲ期二级〕。
辨证:患病日久,气滞血瘀,络脉不通,郁而为热,发为坏疽。
治则:益气清热,化瘀除湿。
处方:乳香、没药、水蛭、党参各9克。桃仁、红花各12克,川牛膝、黄芪、金银花各45克,苏木、刘寄奴、当归各30克,薏苡仁、玄参各60克,苍术15克,蜈蚣3条。
外用方:曾用玉红膏、紫草膏药物均无效,后以雷夫奴尔纱条为主外敷。
由于患病日久,气血津液极度耗伤,初服药效明显,继服则次之。处方几经变化,病情仍无转机,视其身体极度衰弱,在辨证用药的同时,采取输入女性同型全血400ml。输血后疼痛减轻,四肢温度增加,伤口由紫渐红,四肢血运情况和整体症状相继好转。
又服上方35剂,患肢疼痛止,皮肤温度增高,色泽变为红润。服50剂后,夜能入眠,右下肢足背动脉微能触及。同时每两周输一次女性同型全血,每次300ml,共输血5次。伤口基本愈合,皮肤温度恢复,上肢皮温明显升高,病情好转出院。
按:患病日久,正气虚衰,寒湿外侵,气血凝滞,脉络阻塞,则疼痛剧烈。气血凝滞,阻于血脉,则舌质紫黯,舌边有瘀斑;治以活血化瘀之品,以利其血脉,消除瘀浊。久郁为热,故舌苔黄腻,脉象细数;投以清热化湿之剂,使湿清热退。方中用黄芪以达到气行则血行之效。通过临床观察,在用中药的情况上,输血不仅能增加血容量和抗病能力,而女性血对凝血机制有直接影响。以后我们在中医辨证施治和情况下,对30多例重病采用输女性血均取得了较为满意的效果。本型系血液运行受阻,恶血积聚于血管内所致。此型临床多见:患肢麻木酸胀,肌肤青紫,剧烈疼痛,入暮加重,肌肤甲错,汗毛脱落,坏疽常呈干性,肌肉萎缩,舌质紫或有瘀斑,脉沉涩。此型的治疗原则应以活血化瘀,益气通络为主。常选药物有:桃仁、红花、丹参、赤芍、水蛭、蜈蚣、全蝎、当归、黄芪等,若湿热交结,脉络瘀滞者,于活血化瘀之剂中加入金银花、苍术、毛冬青等清热解毒燥湿之品;若久病阳气虚衰,应活血化瘀兼以温阳益气,常以活血通络之品加炮附片、白术、干姜、桂枝等。
中药外洗对此型亦有明显疗效,实践体会用乳香、没药、红花等品外洗可以促进血液循环。
坏死期〔Ⅲ期二级〕湿热瘀滞型
王××,男,29岁,农民。于1982年9月24日诊治。
主诉:左下肢剧痛,溃破已1月。
现病史:1978年冬受寒冷刺激后,双足发凉麻木,每于行走后即感下肢沉困麻木,渐出现间歇性跛行。1980年检查确诊为“血栓闭塞性脉管炎”,曾服脉通等化瘀药物及其它中药无效。该年秋不慎将左下肢小腿肚外侧及踝关节处碰伤,伤口久不愈合,又误将患肢刺破,外敷白降丹,伤口逐渐扩大,蔓延至足背,疼痛剧烈,伴大便干,小便黄。遂来院诊治。
吸烟史13年,每日约10支。
检查:左下肢股、腘、胫后、足背动脉搏动均消失。小腿肌肉极度萎缩,不能行走。患肢扪之冰冷,汗毛脱落,趾甲增厚不长,局部肿胀。色呈紫红,遇冷、热均加重。左足拇趾溃破延及足背,流脓。舌质红、苔淡白,脉弦数。双上肢血压均为10.6/6.7KPa。
实验室检查:血白细胞计数20.6×109/L,嗜中性粒细胞0.68,淋巴细胞0.30,单核细胞0.02,血红蛋白130g/L。
诊断:脱疽〔血栓闭塞性脉管炎Ⅲ期二级〕。
辨证:久病气虚血瘀,阻滞脉络,郁久化热,热毒内生,损伤血脉,发为脱疽。
治则:清热解毒祛湿,益气化瘀。
处方:金银花、玄参各45克,薏苡仁、当归各30克,苍术、黄柏、水蛭各15克,白芍20克,红花、甘草各10克。
外敷雷夫奴尔纱条,每日1次。
服上方15剂,肿胀、疼痛基本消失,跛行减轻,伤口较前缩小,余症均有减轻。继服51剂,伤口愈合,静止痛消失,跛行减轻,局部温度上升,色转潮红,但动脉搏动仍未恢复。
检查:血白细胞计数7.2×109/L,嗜中性粒细胞0.77,淋巴细胞0.19,嗜酸性粒细胞0.04,血红蛋白120g/L。血压14.7/10.7KPa。
共服药66剂,临床治愈。1983年3月4日追访,已作轻体力工作。
按:此案虽然局部扪之冰冷,但大便干、小便黄,舌质红,脉弦数,为热毒之象。然而亦有气短乏力、舌苔淡白之气虚象。故清热解毒祛湿与益气活瘀同用,使热清毒解,气行血行,收到预期的疗效。
翟××,男,33岁,工人。于1979年2月16日入院治疗。
主诉:右足跟及拇趾破溃已半月。
现病史:1970年冬受寒冷刺激而诱发右下肢麻木、酸胀、跛行、凉痛。经检查确诊为“血栓闭塞性脉管炎”,服中西药治疗而愈。1972年2月,由外伤诱发右足跟及拇趾溃破,第二次住院治疗。
有10年的烟酒嗜好,每日吸1包烟,每次饮3两酒。
检查:舌质红、苔黄腻、脉滑数。右足跟及拇趾溃破肿胀,伤口白腐,有青色脓状分泌物,其味异臭。拇趾跖骨外露,伤口灼热呈针刺样剧痛,抱足而坐。右下肢足背、胫后、腘动脉搏动消失,左足发凉,麻木不舒,足背、胫后动脉搏动减弱。双下肢合并浅表静脉炎,反复发作。
诊断:脱疽〔血栓闭塞性脉管炎Ⅲ期二级〕。
辨证:湿热内蕴,郁久化热,毒邪内结,气阴耗伤,发为坏疽。
治则:清热化湿,益气化瘀。
处方:金银花、当归、白芍、丹参各45克,甘草18克,黄芪90克,玄参60克,苍术、红花各15克,刘寄奴、黄柏、薏苡仁、赤芍、川牛膝、板兰根各30克。
雷夫奴尔外敷,清洁换药,每日1次。
二诊:服上方5剂后,伤口仍剧烈疼痛、红肿,分泌物较前减少。上方去丹参、赤芍,加乳香、没药各9克。配以小分子右旋糖酐、庆大霉素、维生素C静脉点滴,并作两次冬眠。
三诊:服上方及用抗生素后,局部红肿明显消退,疼痛减轻,夜能入眠两小时左右。继用上法。
又服20剂,创口坏死组织明显好转,界线清楚。足跟及肉芽鲜红,已无脓样分泌物,浅表静脉炎症消退。继上方在服45剂后。右足跟伤口愈合,足拇趾伤口基本愈合,静止痛消失,夜能入眠。又服20剂后,伤口愈合,疼痛消失,余症基本消失和改善,临床治愈出院。
小结
血栓闭塞性脉管炎Ⅲ期二级坏死,已延及足背,若继发感染,伤口腐烂延开,甚者腐骨外露,流脓性分泌物,恶臭难闻,呈灼热疼痛,多伴有浅表性静脉炎,部分患者伴有高热神昏症状。实验室检查:血象多高,全身中毒及炎性反应。以金银花、连翘、玄参、蒲公英、板兰根等清热解毒之药为主,配合抗生素,促使炎症消退。待热退炎消后可合并活血益气的当归、黄芪、党参等药,湿邪偏重则用苍术、黄柏、薏苡仁、山药、瘀为病之本,用丹参、红花、赤芍、乳香。没药等活血化瘀。散结止痛。配虫类药物走窜经络,促进侧枝循环建立,气血运行通畅,经脉则充润而直达肢末。对于剧烈疼痛,在改善微循环、控制感染的同时,常用冬眠疗法,使患者能得到休息,体内的功能紊乱得以顺势的纠正,往往收到较好的效果。
热毒型多由热毒炽盛或早期失治,火热之毒蕴结,血热凝聚,脉络不通所致。发病迅速,病情严重是本病的特点之一。本型临床表现主要为肿势散漫,患肢紫红,剧烈疼痛,伤口有脓性分泌物,溃破延及整个趾〔指〕端以上。内觉发热,多伴有浅表性游走性静脉炎,寒战高热,烦燥,大便干,小便黄,重者可有神昏谵语。舌红、苔黄燥,脉洪数。
本型的治疗,应以清热解毒为主,以控制感染。常用药物有金银花、玄参、蒲公英、板兰根、毛冬青、甘草等酌加活血通络之品。若辨证属热毒内蕴,气血不和,用清热解毒之品加活血化瘀之剂,取效颇佳,对于阳虚有瘀者以养阴清热、益气化瘀之剂而建功。
作好伤口的处理,亦是提高疗效的重要环节,以上病例均有其独到的外科处理方法,在清洁换药的前提下,亦可用庆大霉素等湿敷。对于坏死组织予以部分切除,乃为控制感染、消除病废的手段之一。
坏死期〔Ⅲ期三级〕气血瘀滞型
薛××,男,38岁,教师。于1982年5月8日入院治疗。
主诉:左足踝以下溃疡坏死已半年余。
现病史:1959年冬,因寒冷刺激而诱发双下肢麻木、发凉、跛行,继而右足溃破。误以冻伤治疗无效,于1964年作右下肢截肢术。术后左足趾亦溃破,确诊为“血栓闭塞性静脉炎”。作腰交感神经节切除术后仍无效。曾经治疗,伤口愈合。1981年秋,左足趾再由寒冷刺激诱发溃破。3个月余创口延至足踝部,经治疗无效。
有20年的吸烟史,每天约1包。
检查:左足自踝以下伤口腐烂蔓延,流淡绿色脓液,其味异臭难闻,创口面积约20×30cm,疼痛剧烈,昼夜不能成眠。舌质红、少津、苔黄腻,脉滑数。左足背、胫后、腘、股动脉均已消失。
微循环检查:甲皱血管轮廓模糊,排列紊乱,血管管袢7根,其中畸形4根,正常3根。血色暗红,袢顶宽20μm,血液流态呈虚线。血流速度233μm/s。血管运动计数14次/s。
诊断:脱疽〔血栓闭塞性脉管炎Ⅲ期三级〕。
辨证:气滞血瘀,郁久为热,阴液不足,筋脉失濡,发为脱疽。
治则:清热解毒,益气化瘀。
处方:黄芪、玄参、金银花各45克,鲜石斛、红花各10克,川牛膝、当归、白芍、丹参、人参、黄柏、蒲公英各30克。
外用三黄酊及雷夫奴尔纱条外敷,每日换药1次。
服上方35剂,同时,于初入院两周交替用过抗生素和小分子右旋糖酐10天。伤口疼痛减轻,分泌物减少。继服30剂后,伤口缩小,鲜红肉芽生长良好,饮食增加,夜能入眠,精神恢复。此时了出现阳虚之症,加附子30克,再服60剂。服药后伤口基本愈合,静止疼消失,腘、股动脉恢复搏动,但足背、胫后动脉搏动仍不能触及。患肢暗黑色已退,温度较前增高。
共服190剂,伤口完全愈合,麻木、凉痛已瘥。
微循环检查:甲皱血管轮廓清晰,排列仍紊乱。血管管袢8根,其中正常5根,畸形3根。血色淡红。微血管管袢顶宽30μm。血液流态呈虚线。血流速度465μm/s。血管运动计数13次/s。临床治愈出院。
本病的主要病机为气滞血瘀,主要临床表现为患肢剧痛,昼轻夜重,色呈暗紫,伤口腐烂,色泽暗淡,肌肤甲错,皮肤枯槁。舌质紫暗或有瘀斑,脉涩。盖寒凝脉络,气滞血瘀,脉络受阻,血行不畅,遂发为本病。
此型的主要病机为瘀,故在辨证论治过程中,首先要贯穿一个“通”字,所谓“不通则痛”是也。贯穿活血化瘀的治疗原则,使气血和、脉络通。多选用桃仁、红花、乳香、没药、当归、黄芪、丹参、赤芍、苏木、刘寄奴等。在活血化瘀的同时,还应配以蜈蚣、全蝎、水蛭、土元等虫类走窜之品以通经活瘀,益气复脉。
坏死期〔Ⅲ期三级〕湿热瘀滞型
董××,男,32岁,工人。于1978年9月25日入院治疗。
主诉:左足溃破,坏死已4月余。
现病史:1971年7月,病因不明,突觉双下肢麻木、酸胀、凉痛、跛行。某医院检查确诊为“血栓闭塞性脉管炎”,左足拇指及第二趾溃破,继发感染坏死,中西药治疗无效,后行趾端截趾术。术后伤口愈合,但麻木凉痛时轻时重。于1978年5月左下肢病因不明再度复发,伤口渐蔓延于踝下,色呈暗黑,就诊于我院。
有十余年的吸烟史,每天1包以上。
检查:左下肢踝以下伤口暗黑,呈干性坏死,伤口剧烈疼痛,抱膝而坐,昼夜不眠,右下肢亦触之冰泠,肤色紫红,双足背、胫后、腘动脉、右下肢股动脉搏动均已消失,肌肉萎缩。舌质红、苔白腻,脉滑数。血压15.5/9.3KPa。
诊断:脱疽〔血栓闭塞性脉管炎Ⅲ期三级〕。
辨证:湿热内蕴,血运不畅,故发坏疽。
治则:清热除湿,益气活瘀。
处方:黄芪100克,草石斛45克,甘草、苍术各15克,薏苡仁、金银花各60克,白芍、板兰根、川牛膝、黄柏各30克,羚羊角3克。
5%的葡萄糖500ml,加入庆大霉素24万单位,维生素C2.5克,静脉滴注,每日一次。
外科处理:伤口用75%酒精常规消毒,外敷白油膏,用消毒干纱布包扎。每日换药1次。
治疗10天后,疼痛有所减轻,精神好转,夜能入眠2小时,伤口色泽有所好转。中药仍遵上方,西药改为右旋糖酐500ml,红霉素1克。静脉滴注,每日1次。外用:75%酒精常规消毒,外敷玉红膏,用消毒干纱布包扎,每日换药1次。
上法治疗半年后,疼痛减轻,精神好转,饮食增加,夜能安睡3小时左右,伤口色泽好转,分界线清晰。中西药仍用上方;外科处理:经75%酒精常规消毒后,外敷三黄酊,用消毒干纱布包扎,每日换药1次。
治疗1月后,踝以下黑色渐退,伤口缩小,肉芽鲜红,温度增高,小腿肌肉恢复。停用西药、中药、外用药同上。
又治疗1个月后,伤口愈合,汗毛、趾甲开始生长,麻木凉痛已除。继服舒肝健脾之剂以善后。
小结
本型的主要临床表现为患肢肿胀,剧烈疼痛,伤口黑腐或紫红,腐烂逐渐向周围和深部蔓延,多呈湿性坏疽,脓液异臭难闻,局部灼热。多伴有浅表性静脉炎。此型多由寒湿内侵,郁久化热,湿热蕴蒸肌肤,流注脉络,气血受阻所致。治疗当以清热化湿,通络活血为主。酌选四妙勇安汤加燥湿之品及活血通络之剂。此型的外治法亦不可忽视,控制感染是治疗此症的关键,实践体会:三黄酊清洗创面,玉红膏、雷夫奴尔纱条、庆大霉素湿敷,人羊膜外贴,用蚕食法祛除坏死组织,均是控制感染的有效方法,在脓液及分泌物过多、伤口腐烂扩大时应配合选用抗生素以控制感染,后期采用植皮法是促进伤口愈合的好办法,所治医案中均用大剂量清热解毒、燥湿通络之品而建功。清热祛湿之时应用木剂活血通络之品。病到后期,辨证施治地加用炮附片,石斛等养阴补阳之品,可以巩固疗效并促进伤口愈合。
血栓闭塞性静脉炎发展至Ⅲ期三级辨证属热毒型。与祖国医学的“疔疮走黄”相似,多为久病失治,火毒结聚,经络阻塞,气血凝滞,血肉腐败而致。《外科心法要决〉谓:“痈疽原是火毒生,经络阻塞气血凝”。此对该型的病机作了较好的概括。若误治、失治,使火毒走散于营血,内攻脏腑,则是一种急性危险证侯。
该型临床表现多见高热烦燥,剧烈疼痛,夜难入眠,坏疽可达到踝关节以上,肢体浮肿,皮肤紫暗,甚者神昏谵语。舌质红、苔黄腻,脉弦数或滑数。
此治疗应以清热解毒、凉血为主,常用药物有金银花、生地、玄参、丹皮、妆归、蒲公英、板兰根等。坏疽严重感染,高热应加用小分子右旋糖酐、红霉素、庆大霉素、维生素C等药。毒势已去则应清热养阴,于上药加石斛、沙参、麦冬。
作好外科处理:是治愈此型的重要一环。临床应根据不同情况而适当选用新洁尔灭或高锰酸钾冲洗伤口,用三黄酊、雷夫奴尔纱布或抗生素湿敷创面。
综观各例的治疗方法,多应用大剂清热解毒的基础上,佐以滋阴益气,待炎症消退后则用大剂益气活血、滋阴通络之品。以上多数病例以中西医结合的方法,在感染严重,病情危重的情况下加用了抗生素,因而收到了较好的疗效。